拔牙术是口腔科将病损或无法保留牙齿从牙槽骨拔除的外科操作技术以治相关不适,适应证有严重龋病、牙周病等,禁忌证涉及心血管、血液等疾病及急性炎症期等,操作步骤包含术前评估、局部麻醉、牙体脱位、处理拔牙创,术后需止血护理等,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家长陪同等、老年人需评估脏器功能等、妊娠期女性严格把握适应证谨慎实施。
一、定义
拔牙术是口腔科运用专业器械将病损或无法保留的牙齿从牙槽骨中拔除的外科操作技术,旨在治疗因牙齿疾病、正畸需求等导致的不适或潜在危害。
二、适应证
1.严重龋病:牙齿龋坏范围广泛,累及牙髓且无法通过根管治疗等保留的牙齿。2.牙周病:牙周组织严重破坏,牙齿松动达Ⅲ度及以上,无法通过牙周治疗保留的牙齿。3.阻生智齿:反复引发冠周炎、压迫邻牙导致邻牙吸收或龋坏的阻生智齿。4.正畸需要:为排齐牙齿、调整咬合等,按正畸方案需拔除的牙齿。5.多生牙:影响正常牙列排列或导致邻牙病变的多生牙。6.病灶牙:因牙齿感染可能成为全身感染病灶的牙齿,如引起颌骨骨髓炎等的病牙。
三、禁忌证
1.心血管疾病
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0mmHg),拔牙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未控制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早搏、房颤等,拔牙易加重心脏负担。2.血液系统疾病
血友病,凝血功能严重异常,拔牙后极易出血不止。
严重贫血(血红蛋白<60g/L),机体耐受力差,拔牙风险高。
白血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易继发感染和出血。3.糖尿病
血糖未控制在相对稳定范围(一般空腹血糖<8.88mmol/L)时拔牙,易引发感染,影响创口愈合。4.急性炎症期
急性牙髓炎疼痛缓解前拔牙,可能导致炎症扩散;急性冠周炎急性期拔牙,易使感染蔓延。5.月经期
女性月经期间拔牙,因凝血功能变化可能导致出血增多。6.妊娠期
妊娠前3个月拔牙易引发流产,后3个月拔牙易诱发早产,中间3个月需经医生充分评估后谨慎操作。
四、操作步骤
1.术前评估:通过口腔检查、X线等明确牙齿位置、周围组织关系及全身健康状况。2.局部麻醉:根据拔牙部位选择合适麻醉方式,如浸润麻醉或阻滞麻醉,使拔牙区域痛觉消失。3.牙体脱位:使用牙钳、牙挺等器械,逐步将牙齿从牙槽窝中脱位拔出。4.处理拔牙创:清理拔牙窝内残留的牙片、骨片等,放置棉球压迫止血,必要时缝合关闭创口。
五、术后注意事项
1.止血护理:拔牙后需咬紧棉球30-40分钟以止血,2小时内避免进食进水。2.口腔护理:当天不要漱口、刷牙,防止血凝块脱落引发出血或感染。3.饮食与活动:拔牙后宜进温凉软食,避免剧烈运动、吸烟等,减少对创口的刺激。4.肿胀与疼痛处理:可在拔牙后24小时内适当冷敷减轻肿胀,若疼痛明显可遵医嘱观察,但不自行滥用止痛药。5.异常情况复诊:若出现明显出血(棉球吐出后仍持续渗血)、剧烈疼痛加剧、肿胀范围扩大伴发热等,需及时复诊。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拔牙需在家长陪同下,安抚儿童情绪,操作应轻柔,避免因儿童不配合导致意外损伤,术后需关注儿童进食及创口情况。2.老年人:拔牙前需全面评估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确保能耐受拔牙操作,术后加强创口观察,预防感染。3.妊娠期女性:严格把握拔牙适应证,仅在必要时经充分沟通后谨慎实施,术后密切监测妊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