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癌起源于腺上皮,可在多部位发生,镜下有腺性结构等特征,生物学行为上肺腺癌易早期血行转移,临床表现隐匿,治疗中靶向治疗与基因状态等相关,老年及长期吸烟腺癌患者需综合考量;鳞癌起源于鳞状上皮,常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部位,镜下有癌巢及角化珠等,肺鳞癌生长慢、转移晚,早期多区域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较早出现相关症状,治疗以手术等为主,男性发生率高且与吸烟关系密切;影像学上腺癌早期为结节影伴毛刺等,鳞癌多为肺门肿块伴分叶等及可能空洞。
一、组织来源与发生部位差异
腺癌:多起源于腺上皮,可发生在人体多个含有腺上皮的部位,如乳腺、肺、胃肠道、前列腺等。例如肺腺癌,常起源于支气管腺体或细支气管肺泡上皮;胃肠道腺癌则好发于胃、结肠等部位的腺上皮组织。
鳞癌:主要起源于鳞状上皮,常见于有鳞状上皮覆盖的部位,如皮肤、口腔、食管、喉、肺等部位。像肺鳞癌多发生在段以上的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食管鳞癌起源于食管鳞状上皮。
二、形态学特征区别
腺癌:在显微镜下,癌细胞可形成腺管状、乳头状、黏液性腺泡等不同的腺性结构。癌细胞的大小、形态不一,细胞核相对较大,染色较深,核分裂象可见。例如肺腺癌的癌细胞可呈立方形或柱状,排列成腺腔样结构,有时可见黏液分泌。
鳞癌:显微镜下可见癌细胞呈巢状排列,癌巢中央可出现角化珠或角蛋白形成。癌细胞具有明显的鳞状上皮细胞的特征,如细胞间桥等。比如食管鳞癌的癌巢中,癌细胞呈多边形,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部分细胞巢中央可见角化珠。
三、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特点差异
腺癌:一般来说,肺腺癌相对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尤其是血行转移,可转移至脑、骨、肝等部位。在临床表现上,早期肺腺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症状,但症状的出现相对较隐匿。在治疗方面,靶向治疗在部分腺癌患者中较为有效,如有EGFR突变的肺腺癌患者可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但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与患者的基因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腺癌患者,其发病可能还与吸烟等因素有关,但相对鳞癌来说,腺癌与吸烟的相关性不如鳞癌紧密。
鳞癌:肺鳞癌通常生长相对较为缓慢,转移相对较晚,早期转移多为区域淋巴结转移。临床表现上,患者可能较早出现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因为肿瘤多位于较大的支气管,易刺激支气管黏膜引起症状。治疗上,手术治疗是早期肺鳞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对于晚期鳞癌,化疗等治疗方式也常被采用。在性别方面,鳞癌在男性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能与男性吸烟等因素相关;对于老年鳞癌患者,同样需要关注其身体的耐受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有长期吸烟史的鳞癌患者,其发病与吸烟的关系更为密切,吸烟会增加鳞状上皮的恶变风险等。
四、影像学表现差异
腺癌:肺腺癌在影像学上,早期可表现为肺部的结节影,结节边缘可能有毛刺、分叶等表现,部分腺癌结节内部可能出现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等。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逐渐增大,形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的肺腺癌结节可能相对更具侵袭性的表现,但总体还是以结节的形态特征为主。
鳞癌:肺鳞癌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肺门附近的肿块,肿块形态常呈分叶状,也可伴有支气管阻塞引起的肺不张等表现。其肿块边缘相对腺癌来说可能更不规则,有时可见厚壁空洞形成等。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影像学表现差异主要与原发肿瘤的部位等相关,而与性别本身的直接关联相对较小,但男性患者由于吸烟等因素导致鳞癌发生率高,所以在相应部位出现肿块时需考虑鳞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