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是诊断预激综合征的核心手段,通过其典型表现如δ波、PR间期缩短及QRS波群增宽可确诊,但间歇性预激或隐匿性旁路可能致漏诊,需结合动态心电图或电生理检查。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个体化评估,诊断流程包括初筛、确诊及风险分层,患者若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心电图异常史,以便早期干预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一、预激综合征与心电图检查的关系
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syndrome,WPW)是一种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的疾病,其核心特征是存在附加的房室传导通路(旁路),导致心电图出现特征性改变。通过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可直接发现预激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电图是诊断该疾病的核心手段。
二、心电图诊断预激综合征的关键指标
1.δ波(Delta波):
QRS波群起始部出现缓慢上升的斜坡状波形,反映心房激动经旁路提前下传至心室。δ波的存在是预激综合征的核心诊断依据之一,其出现提示存在旁路传导。
2.PR间期缩短:
正常PR间期为0.12~0.20秒,而预激综合征患者PR间期常小于0.12秒。这是由于旁路传导速度较正常房室结快,导致心房激动提前到达心室。
3.QRS波群增宽:
由于心室除极顺序异常,QRS波群时间通常超过0.12秒,但形态因旁路位置不同而异。例如,左侧旁路常导致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形,右侧旁路则可能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型。
4.继发性ST-T改变:
由于心室复极顺序异常,ST段和T波方向常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形成“镜像改变”。此改变为非特异性,但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三、心电图在预激综合征诊断中的局限性
1.间歇性预激:
部分患者旁路传导功能不稳定,心电图可能仅在特定条件下(如心动过速发作时)出现预激表现,常规检查可能漏诊。建议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延长记录时间以提高检出率。
2.隐匿性旁路:
约10%~30%的旁路仅具有逆向传导功能,不参与前向传导,此时心电图可完全正常。此类患者需通过电生理检查确诊,但心电图仍为初步筛查的首选方法。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与青少年:
预激综合征在儿童中检出率较低,但症状可能更隐匿。若发现心电图异常,需结合家族史、症状(如心悸、晕厥)综合评估。儿童因心脏发育未完全,旁路传导特性可能随年龄变化,需定期复查。
2.孕妇:
孕期心电图可能受生理变化(如心率增快、血容量增加)影响,导致预激表现不典型。建议妊娠期女性在产检时主动告知医生既往心电图异常史,必要时行胎儿心脏超声排除遗传性传导异常。
3.老年人:
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预激综合征可能增加心律失常风险。心电图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如胸痛、黑矇)及动态监测,避免误诊为单纯心肌缺血。
五、诊断流程的优化建议
1.初筛阶段:
对疑似患者(如阵发性心悸、晕厥史)优先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重点关注PR间期、QRS波形态及δ波存在与否。
2.确诊阶段:
若心电图提示预激综合征但无症状,或心电图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建议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或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旁路位置及传导特性。
3.风险分层:
根据旁路前传最短RR间期(SPERRI)评估猝死风险,SPERRI≤250ms者需密切随访,必要时行射频消融术。
六、总结与患者教育
心电图是诊断预激综合征的核心工具,其典型表现包括δ波、PR间期缩短及QRS波群增宽。然而,间歇性预激或隐匿性旁路可能导致漏诊,需结合动态监测及电生理检查。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需个体化评估,定期复查。患者若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心电图异常史,以便早期干预,降低心律失常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