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病因分为牙源性和非牙源性,牙源性包括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病、牙隐裂,非牙源性包括三叉神经痛、颌骨骨髓炎、颞下颌关节紊乱、心源性牙痛;不同人群牙痛特点及处理原则不同,儿童易引发牙髓炎,孕妇易患妊娠期牙龈炎,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高,糖尿病患者感染风险大;牙痛诊断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临床检查、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预防与管理策略涵盖口腔卫生维护、饮食控制、定期检查、咬合保护及全身疾病管理。
一、牙痛的常见病因及分类
1.1牙源性病因
1.1.1龋齿:细菌代谢产酸导致牙体硬组织脱矿,形成龋洞,当龋坏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时,冷热刺激或食物嵌塞可引发尖锐疼痛。研究显示,深龋患者中约75%存在进食时突发疼痛,疼痛持续时间与龋洞深度正相关。
1.1.2牙髓炎:牙髓组织感染后,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导致髓腔压力升高,典型表现为自发性阵发性剧痛,夜间加重,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面部。急性牙髓炎患者中,92%存在夜间痛醒史,温度刺激可诱发或加重疼痛。
1.1.3根尖周炎:根尖周组织急性炎症时,患牙咬合痛明显,可伴局部肿胀、跳痛,严重时可出现面部蜂窝织炎。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周透射影区是诊断关键,急性根尖周炎患者中约60%存在咬合痛。
1.1.4牙周病:牙周袋内细菌毒素刺激牙周膜,导致深部钝痛,伴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溢脓。慢性牙周炎患者中,85%存在咀嚼无力或隐痛,牙周探诊深度>4mm是诊断标准。
1.1.5牙隐裂:牙体微裂纹达牙本质深层时,咀嚼硬物可引发定点性锐痛,裂纹检查需结合碘酊染色或显微镜观察。
1.2非牙源性病因
1.2.1三叉神经痛:阵发性电击样剧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触发点位于口角、鼻翼等部位,神经系统检查可见角膜反射减弱。
1.2.2颌骨骨髓炎:急性期表现为持续性跳痛,伴张口受限、局部皮温升高,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10×10/L。
1.2.3颞下颌关节紊乱:关节区酸胀、疼痛,张口时关节弹响,影像学显示关节盘移位或骨质改变。
1.2.4心源性牙痛:急性心肌缺血时,疼痛可放射至下颌、牙齿,伴胸闷、心悸,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改变。
二、不同人群的牙痛特点及处理原则
2.1儿童:乳牙龋坏进展快,易引发牙髓炎,表现为拒食、哭闹,夜间痛明显。处理需优先保护恒牙胚,避免使用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
2.2孕妇:妊娠期牙龈炎发生率约30%,激素水平变化导致牙龈血管扩张,易出血。治疗应避开孕早期和孕晚期,优先非药物干预。
2.3老年人:牙周病患病率>70%,根面龋多发,常伴全身疾病。治疗需评估血糖、血压控制情况,避免长时间张口操作。
2.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组织愈合能力下降,感染风险增加3倍。治疗前需检测空腹血糖<8.9mmol/L,术后加强抗感染。
三、牙痛的诊断流程与鉴别要点
3.1病史采集:重点询问疼痛性质(锐痛/钝痛)、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冷热/咬合)、放射部位及伴随症状。
3.2临床检查:视诊观察龋洞、牙龈红肿;探诊检查牙周袋深度、隐裂;叩诊判断根尖周病变;冷热诊测试牙髓活力。
3.3辅助检查:X线片显示龋坏深度、根尖周病变;CBCT三维重建评估裂纹走向;血常规检测感染指标。
3.4鉴别诊断:心源性牙痛需与牙髓炎区分,前者疼痛持续>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三叉神经痛呈电击样,无夜间加重特点。
四、牙痛的预防与管理策略
4.1口腔卫生维护:每日刷牙2次,使用含氟牙膏,牙线清洁邻面,每6个月进行专业洁治。
4.2饮食控制:减少糖摄入频率,避免黏性糖果,进食后清水漱口。
4.3定期检查:儿童每3个月、成人每6个月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龋坏。
4.4咬合保护:夜磨牙患者佩戴咬合垫,避免牙隐裂进展。
4.5全身疾病管理: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7.0mmol/L,心血管疾病患者定期监测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