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由局部和全身因素导致,特殊人群需注意,诊断与处理需遵循一定原则并做好预防。局部因素中,牙菌斑与牙结石堆积可诱发牙龈炎症反应并刺激牙龈出血;牙周组织病变如牙龈炎、牙周炎患者常伴牙龈出血及牙周问题;牙列不齐与不良修复体可增加牙菌斑滞留风险及机械性损伤牙龈。全身因素中,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A患者易牙龈出血;内分泌系统紊乱如妊娠期女性、糖尿病控制不良者出血风险增加;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增生组织触诊易出血。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群使用抗凝药物需警惕出血风险;孕妇群体妊娠期高危期应避免侵入性牙科治疗;儿童青少年乳牙列期应培养正确刷牙习惯,恒牙萌出期需关注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诊断与处理原则方面,临床检查需记录出血情况及进行牙周探诊、血常规检查;治疗策略包括基础治疗、系统牙周治疗及全身性疾病患者转诊相关科室;预防措施建议每日刷牙、使用牙线、牙间隙刷清洁邻面,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复查,吸烟者应戒烟。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牙菌斑与牙结石堆积
牙菌斑是附着于牙面的细菌性生物膜,未及时清除可矿化形成牙结石。研究显示,牙菌斑中革兰氏阴性菌比例超过70%时,可诱发牙龈炎症反应。牙结石表面粗糙易吸附毒素,持续刺激牙龈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刷牙时机械摩擦可引发出血。
2.牙周组织病变
牙龈炎患者牙龈呈暗红色,探诊出血率可达90%以上。牙周炎患者除牙龈出血外,常伴有牙周袋形成(深度>3mm)、附着丧失(>1mm)及牙槽骨吸收(X线片可见)。研究证实,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具核梭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致病菌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3.牙列不齐与不良修复体
牙列拥挤区域清洁难度增加,牙菌斑滞留风险提升3~5倍。不良修复体边缘锐利或悬突,可直接机械性损伤牙龈组织。临床观察显示,佩戴不合格义齿者牙龈出血发生率是正常者的2.8倍。
二、全身因素引发的牙龈出血
1.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患者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L,刷牙出血难以自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全血细胞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至>15分钟。血友病A患者Ⅷ因子活性<1%时,轻微创伤即可引发出血。
2.内分泌系统紊乱
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波动,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研究显示,妊娠期牙龈炎发病率可达60%~70%,产后3个月可自行缓解。糖尿病控制不良者(HbA1c>8.5%)牙周组织炎症加重,出血风险增加2.3倍。
3.药物性牙龈增生
服用苯妥英钠、硝苯地平、环孢素等药物患者,牙龈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0%、20%、15%。增生组织毛细血管丰富,触诊易出血。停药后增生组织可逐渐消退,但需6~12个月。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
需警惕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使用史,INR>3.0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建议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刷牙时使用软毛牙刷,动作轻柔。
2.孕妇群体
妊娠期前3个月及后3个月属高危期,应避免侵入性牙科治疗。建议每日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定期进行专业牙周维护。
3.儿童青少年
乳牙列期(3~6岁)应培养正确刷牙习惯,避免横刷法损伤牙龈。恒牙萌出期(6~12岁)需关注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引发的牙龈炎症。
四、诊断与处理原则
1.临床检查
需记录出血部位、持续时间及自发性出血情况。牙周探诊深度>4mm、附着丧失>2mm提示牙周病变。血常规检查重点关注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2.治疗策略
基础治疗包括超声洁治、根面平整及口腔卫生指导。牙周炎患者需系统牙周治疗,必要时行牙龈翻瓣术。全身性疾病患者应转诊相关科室,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进行牙周维护。
3.预防措施
建议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2次,每次3分钟,配合牙线、牙间隙刷清洁邻面。每6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牙周病患者每3个月复查。吸烟者应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可抑制牙龈成纤维细胞增殖,延缓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