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子痫前期风险评估是对孕妇围产期发生子痫前期可能性的评估,相关因素包括病史(既往妊娠史、基础疾病史)、身体指标(血压、BMI、尿蛋白)、其他(家族史、多胎妊娠),评估方法有评分系统、超声检查,意义在于早期干预、改善妊娠结局,特殊人群如肥胖孕妇、有基础疾病孕妇需针对性监测和处理。
一、风险评估的相关因素
1.病史因素
既往妊娠史:若孕妇既往有子痫前期病史,那么此次妊娠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表明,有子痫前期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风险可高达20%-40%。此外,既往妊娠合并有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也提示本次妊娠子痫前期风险升高。
基础疾病史:患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较高。例如,慢性高血压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约为正常孕妇的3-5倍;糖尿病合并妊娠的孕妇,子痫前期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孕妇。
2.身体指标因素
血压情况:孕前或妊娠20周前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的孕妇,子痫前期风险增加。另外,妊娠中晚期血压的动态变化也很重要,血压逐渐升高的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可能性更大。
体重指数(BMI):孕前BMI≥35kg/m2的肥胖孕妇,子痫前期风险显著升高。肥胖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等,从而增加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一般来说,BMI在25-29.9kg/m2属于超重,≥30kg/m2为肥胖,肥胖孕妇子痫前期发生率较正常体重孕妇高2-3倍。
尿蛋白情况:妊娠20周后出现尿蛋白阳性(尿蛋白定量≥0.3g/24h),提示肾脏可能受到影响,是子痫前期的重要预警指标之一,预示着子痫前期发生风险升高。
3.其他因素
家族史:如果孕妇的母亲或姐妹有子痫前期病史,那么该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会比无家族史的孕妇高。遗传因素在子痫前期的发病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孕妇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
多胎妊娠:多胎妊娠(如双胎、三胎妊娠)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明显高于单胎妊娠。双胎妊娠子痫前期的发生率约为单胎妊娠的3-5倍,且发病时间更早、病情更严重。这可能与胎盘面积增大、激素水平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与意义
1.评估方法
评分系统:临床上常用一些评分系统来评估子痫前期风险,例如基于孕妇年龄、血压、尿蛋白、体重指数等多项指标的预测模型。通过收集孕妇的相关信息,代入相应的公式计算得分,从而判断风险等级。例如,AUC-Placenta评分系统就是一种常用的子痫前期风险评估工具,它综合考虑了多种因素来预测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胎盘的形态等。如果发现胎盘血流异常、胎儿生长受限等情况,也提示子痫前期风险可能增加。例如,通过测量子宫动脉血流阻力指数等指标,若发现子宫动脉舒张期血流缺失或倒置,提示胎盘灌注不足,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密切相关。
2.评估意义
早期干预: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早期识别出子痫前期高危孕妇,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例如,对于高危孕妇,可加强产前检查的频率,从妊娠早期开始就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改善妊娠结局:准确的风险评估有助于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从而改善母婴的妊娠结局。早期发现并干预可以减少子痫前期对孕妇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以及对胎儿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降低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对于特殊人群,如肥胖孕妇,在围产期子痫前期风险评估中需要更加细致地监测各项指标,因为肥胖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这类孕妇更应加强产前检查,严格控制体重增长速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以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而有基础疾病的孕妇,如患有慢性高血压的孕妇,需要在孕前就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并在妊娠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和尿蛋白等情况,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