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包括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癌症和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等,癌症是恶性肿瘤中起源于上皮组织的一大类统称,二者在定义范畴、细胞来源与生物学行为、发病率与常见类型、诊断治疗上有差异,不同人群患不同恶性肿瘤或癌症的风险及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关键。
一、定义范畴
癌症: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上皮组织覆盖身体表面及体内各种管腔、囊腔的内表面等,如常见的肺癌(起源于支气管上皮)、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等都属于癌症范畴。其命名通常是在起源组织名称后加“癌”字,例如鳞状细胞癌、腺癌等。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的范畴更宽泛,它包括起源于上皮组织的癌症以及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等。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等,例如骨肉瘤(起源于骨组织的间叶组织)、平滑肌肉瘤(起源于平滑肌的间叶组织)等都属于恶性肿瘤。其命名一般是在起源组织名称后加“肉瘤”字,如纤维肉瘤、脂肪肉瘤等,但也有一些恶性肿瘤不以“癌”或“肉瘤”命名,比如白血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
二、细胞来源与生物学行为
细胞来源
癌症:由上皮细胞恶变而来,上皮细胞具有极性、紧密连接等结构特点,癌症细胞常呈巢状、团块状生长,可通过淋巴道、血道等转移途径进行扩散转移。
恶性肿瘤:除了上皮组织来源的癌症细胞外,还包括间叶组织来源的肉瘤细胞等,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细胞生长方式和转移途径等有其自身特点,例如骨肉瘤细胞可破坏骨组织,通过血行转移到肺等远处器官。
生物学行为:两者都具有无限增殖、侵袭周围组织和远处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但不同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在具体的增殖速度、侵袭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某些癌症可能生长相对缓慢但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而一些肉瘤可能生长较快且更易发生血行转移至肺等器官。
三、发病率与常见类型
发病率
癌症:在全球及我国恶性肿瘤发病中占据较高比例,例如肺癌是全球和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癌症类型之一,我国女性中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等。
恶性肿瘤:肉瘤相对癌症来说发病率较低,例如骨肉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肺癌等癌症要低很多,但在相应发病人群中也需要关注。
常见类型
癌症:常见的有肺癌、胃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以肺癌为例,根据组织学类型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和小细胞肺癌等。
恶性肿瘤:常见的肉瘤有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等,骨肉瘤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如股骨远端、胫骨近端等;软组织肉瘤可发生在身体的软组织部位,如大腿、腹膜后等部位。
四、诊断与治疗差异(简单提及)
诊断
癌症:常用的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用于肺癌诊断、胃镜用于胃癌诊断等)、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切片镜下观察)等,免疫组化等技术也常用于癌症的分型和诊断。
恶性肿瘤:肉瘤的诊断同样需要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不过在病理学特征上与癌症有所不同,例如肉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等有其特点,可通过特殊的免疫组化标记来鉴别癌症和肉瘤等不同类型的恶性肿瘤。
治疗
癌症: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例如早期肺癌可通过手术切除,晚期肺癌可能需要综合化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手段。
恶性肿瘤:肉瘤的治疗也涉及手术、化疗等,但一些肉瘤对化疗的敏感性可能与癌症有所差异,例如骨肉瘤在术后常需要辅助化疗等,而且对于一些难治性肉瘤的治疗探索也在进行中。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恶性肿瘤和癌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影响。例如,长期吸烟的男性患肺癌(属于癌症范畴)的风险显著增加;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癌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青少年发生骨肉瘤(恶性肿瘤)可能与既往的骨骼发育等情况有关等。对于不同人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改善恶性肿瘤和癌症预后的关键,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