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由感染性因素(包括牙周致病菌、病毒与真菌感染)、机械性刺激(牙石与食物嵌塞、医源性因素)、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与代谢异常)引发,不同特殊人群(儿童与青少年、老年人、孕期女性)管理重点不同,治疗需遵循非药物干预(口腔卫生维护、局部治疗措施)与全身用药指征原则。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牙龈肿痛
1.1.牙周致病菌感染
牙龈肿痛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牙周组织感染,以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福赛坦氏菌等为代表的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可通过菌斑生物膜黏附于牙面,引发牙龈炎症反应。临床研究显示,牙周袋深度≥4mm时,厌氧菌检出率可达92.3%,其产生的内毒素可刺激牙龈上皮细胞释放IL-1β、TNF-α等促炎因子,导致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表现为牙龈红肿、触痛。
1.2.病毒与真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可引发急性疱疹性龈口炎,表现为成簇小水疱、破溃后形成溃疡,伴明显疼痛,多见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白色念珠菌感染则可能引发义齿性口炎,表现为牙龈及黏膜红斑、白色伪膜,多见于长期佩戴活动义齿的老年人,其致病机制与菌丝侵入黏膜上皮细胞相关。
二、机械性刺激引发的牙龈肿痛
2.1.牙石与食物嵌塞
牙石是矿化的牙菌斑,其表面粗糙结构可促进菌斑堆积,持续刺激牙龈。研究证实,牙石量与牙龈出血指数呈正相关(r=0.78),牙石覆盖牙面≥50%时,牙龈肿痛发生率增加3.2倍。食物嵌塞多见于邻面龋坏、修复体边缘不密合等情况,机械压迫可导致牙龈乳头缺血坏死,引发急性疼痛。
2.2.医源性因素
不规范的牙科治疗可能损伤牙龈组织,如深龋充填时材料超出窝洞边缘、正畸治疗中弓丝末端刺激牙龈等。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医源性牙龈损伤占牙科门诊急症的12.7%,多发生于治疗后的24~48小时。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牙龈肿痛
3.1.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患者因白细胞异常增生,牙龈可出现弥漫性肿胀、颜色暗红,伴自发性出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68%存在牙龈肿痛症状,其机制与白血病细胞浸润牙龈结缔组织、释放细胞因子相关。此外,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因凝血功能障碍,轻微刺激即可引发牙龈出血性肿痛。
3.2.内分泌与代谢异常
妊娠期龈炎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升高相关,孕中期激素水平达到峰值时,牙龈肿痛发生率可达60%~70%。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牙周组织微血管病变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牙周病风险增加2~3倍,表现为牙龈红肿、探诊出血。
四、特殊人群的牙龈肿痛管理
4.1.儿童与青少年
儿童乳牙列期因乳牙解剖形态特殊,邻面接触点宽,易发生食物嵌塞,引发牙龈乳头炎。青少年正畸治疗期间,固定矫治器可能刺激牙龈,需加强口腔卫生维护。建议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每日刷牙2次,配合牙线清洁邻面。
4.2.老年人
老年人因唾液分泌减少、义齿使用等因素,牙龈肿痛风险增加。活动义齿患者需每日清洁义齿,避免基托边缘压迫牙龈。佩戴全口义齿者,每2年应复查义齿适配性,防止因牙槽嵴吸收导致义齿边缘过长。
4.3.孕期女性
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导致牙龈对局部刺激反应增强,需避免暴力刷牙或使用硬毛牙刷。孕中期可进行牙周基础治疗,但应避免使用甲硝唑等可能致畸的药物。建议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配合冲牙器清洁牙间隙。
五、非药物干预与治疗原则
5.1.口腔卫生维护
正确刷牙方法(Bass法)可有效去除菌斑,研究显示其能减少牙龈出血部位37%。牙线使用可降低邻面龋发生率42%,建议每日至少使用1次。含氯己定漱口水(0.12%)可抑制菌斑形成,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2周,以防牙面着色。
5.2.局部治疗措施
急性牙龈肿痛可局部涂抹2%碘甘油,其抗炎作用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实现。对于深牙周袋,可进行龈上洁治术联合龈下刮治术,临床研究证实其能降低牙周探诊深度1.5~2.0mm。
5.3.全身用药指征
仅在感染扩散至颌面部间隙、伴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考虑全身抗生素治疗。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仍是首选,但需注意过敏史。对于复杂性牙周病,可联合使用甲硝唑与阿莫西林,但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