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窦炎慢性炎症是急性未彻底治疗迁延超十二周累及筛窦黏膜致病理改变与临床症状,病因包括病原体持续感染、鼻窦引流不畅、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病理现黏膜充血水肿等,临床表现有局部鼻塞、流涕、头痛、嗅觉减退及全身轻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鼻内镜检查、鼻窦CT,治疗分药物(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和手术,儿童需谨慎用药及物理治疗等,成人要调整生活方式等。
一、定义阐释
筛窦炎的慢性炎症是指筛窦黏膜持续发生的炎症性病变,多由急性筛窦炎未得到彻底有效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发展而来,其病程通常超过12周,病变累及筛窦黏膜,可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症状。
二、病因分析
(一)病原体持续感染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或病毒等病原体未能被彻底清除,长期存在于筛窦内,持续刺激筛窦黏膜,导致炎症反复迁延不愈。例如,部分患者急性筛窦炎发病时未规范使用抗感染药物,致使病原体残留并持续引发炎症反应。
(二)鼻窦引流不畅
筛窦解剖结构异常(如筛窦间隔偏曲、气房发育异常等)可阻碍筛窦与鼻腔之间的正常引流通道,使得筛窦内分泌物积聚,为病原体滋生提供环境,进而诱发慢性炎症。此外,鼻腔内的息肉、肿物等病变也可能阻塞筛窦开口,影响引流。
(三)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的筛窦解剖结构异常或因外伤等导致的筛窦结构改变,会破坏鼻窦的正常生理环境,使筛窦黏膜长期处于易受炎症刺激的状态,增加慢性炎症发生风险。
三、病理表现
筛窦黏膜呈现慢性炎症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上皮下组织增厚,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可出现增生,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导致筛窦黏膜组织形态发生不可逆性重塑。
四、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鼻塞:因筛窦黏膜炎症性肿胀及分泌物积聚,导致鼻腔通气受阻,患者可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程度轻重不一。
2.流涕:多为黏脓性或脓性鼻涕,可向后流入咽部,引起咽部不适等症状。
3.头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疼痛部位多位于内眦或鼻根部,呈隐痛或胀痛,常在晨起时相对明显,活动后可能有所缓解。
4.嗅觉减退:炎症累及嗅区黏膜时,可导致嗅觉功能下降,表现为对气味的感知能力减弱。
(二)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乏力、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但一般相对较轻,若慢性炎症急性发作时,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包括急性筛窦炎的诊治经过、症状持续时间、是否存在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等相关病史。
(二)鼻内镜检查
通过鼻内镜可直接观察筛窦开口及筛窦黏膜情况,可见筛窦开口处可能存在分泌物潴留、黏膜充血肿胀或息肉样变等表现。
(三)鼻窦CT检查
鼻窦CT是诊断筛窦炎慢性炎症的重要影像学手段,可清晰显示筛窦气房的形态、黏膜增厚情况、有无骨质破坏等,有助于明确筛窦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
六、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1.鼻用糖皮质激素:通过减轻筛窦黏膜炎症性水肿,改善鼻腔通气及引流,常用药物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时应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方案。
2.抗生素:若存在明确细菌感染证据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等,但需避免滥用,严格依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选用。
(二)手术治疗
对于经规范药物治疗无效、存在明显解剖结构异常(如筛窦间隔明显偏曲、筛窦口长期阻塞等)或伴有鼻息肉等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行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手术,以重建筛窦的正常引流通道,消除炎症病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筛窦炎慢性炎症需格外谨慎用药,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物理治疗方法来改善鼻腔通气及清除分泌物。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因不合理使用药物对儿童机体造成不良影响,且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
(二)成人患者
成人需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如戒烟以减少烟雾对鼻腔鼻窦黏膜的刺激,避免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积极治疗可能诱发筛窦炎慢性炎症的基础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定期进行鼻腔鼻窦健康监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