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的检查对于明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其检查方法涵盖常规检查、负荷试验及影像学检查三类。常规检查包括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以捕捉心肌缺血改变,以及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负荷试验有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前者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血压变化,后者用于无法进行运动负荷试验的患者;影像学检查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可无创筛查冠状动脉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则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此外,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合并其他疾病患者检查时需特别注意。检查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方法以准确诊断病情。
一、常规检查
1.心电图检查
静息心电图:部分心绞痛患者静息状态下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异常改变,但正常心电图不能排除心绞痛诊断。约50%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其意义在于为后续动态对比提供基础数据。
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变化,能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提高心绞痛诊断的阳性率。对于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尤为重要,有助于发现短暂性心肌缺血表现。
2.心脏超声检查
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心室壁运动异常、心脏瓣膜病变等情况。心绞痛患者可能因心肌缺血导致局部心室壁运动减弱,心脏超声能直观显示这种变化,辅助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可排除其他导致胸痛的器质性心脏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二、负荷试验
1.运动负荷试验
通过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肌缺血,从而观察心电图、血压等变化。运动方式通常采用踏车或平板运动,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力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运动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若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1分钟,提示心肌缺血,可诊断心绞痛。但需注意,运动负荷试验有一定风险,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严重心律失常等患者不宜进行。
2.药物负荷试验
当患者因身体原因无法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常用药物有腺苷、多巴酚丁胺等,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或增加心肌收缩力,诱发心肌缺血。药物负荷试验同样需密切监测心电图、血压等指标,其安全性相对运动负荷试验较低,但适用于特定人群。
三、影像学检查
1.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
利用多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进行扫描,经计算机后处理重建冠状动脉图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狭窄及狭窄程度。对于疑似心绞痛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冠状动脉CTA是一种无创、有效的筛查手段,能准确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但该检查存在辐射,且对钙化斑块的判断可能存在一定误差。
2.冠状动脉造影
是诊断心绞痛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经桡动脉或股动脉送至冠状动脉开口,注入造影剂,在X线下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可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后续治疗(如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提供准确依据。但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血管损伤、造影剂过敏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人心绞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检查时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运动负荷试验需谨慎进行,必要时可选择药物负荷试验或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检查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调整相关药物。
2.女性患者:女性心绞痛患者症状也可能不典型,且与男性相比,冠状动脉解剖结构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在检查过程中,需更加细致地分析检查结果,避免漏诊、误诊。对于疑似心绞痛的女性患者,若常规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可考虑进一步行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
3.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如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或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谨慎,造影剂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可优先选择无创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必要时在充分评估肾功能及风险后,再考虑有创检查。
心绞痛的检查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准确诊断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