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窦炎是鼻窦黏膜炎症性疾病,病因有感染、解剖、过敏、鼻腔疾病等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头痛、鼻塞、流涕及全身不适等;诊断靠症状评估、鼻腔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药物、鼻腔冲洗、手术;预防需增强体质、预防上感、积极治鼻腔疾病。
一、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侵入额窦,引发炎症。例如,上呼吸道感染未及时有效控制,病原体可能蔓延至额窦。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因感染引发额窦炎。
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因之一,部分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可能后续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导致额窦炎。
2.解剖因素
额窦的解剖结构特点可能增加患病风险。额窦开口相对较为狭窄,且位置较高,分泌物引流相对不畅,容易导致病原体滋生和炎症积聚。比如,额窦开口处的黏膜肿胀、狭窄等情况,会影响额窦内分泌物的排出,使得炎症难以消退。
3.其他因素
过敏因素: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额窦黏膜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出现水肿等炎症改变,进而引发额窦炎。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在花粉传播季节,过敏体质者若频繁接触花粉,就可能增加额窦炎的发病几率。
鼻腔疾病:如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腔病变,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导致额窦的引流受阻,从而引发额窦炎。例如鼻中隔偏曲导致一侧鼻腔狭窄,影响额窦分泌物的排出通道。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头痛:是额窦炎常见的症状之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晨起后开始出现头痛,逐渐加重,中午时较为剧烈,午后逐渐减轻,夜间可缓解。疼痛部位多在眼眶上方、前额部,可放射至头顶或颞部。儿童患者头痛表现可能不太典型,可能仅表现为烦躁不安等。
鼻塞:患侧鼻腔堵塞,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可为黏脓性或脓性,擤鼻时可见较多脓性分泌物。
流涕:流黏脓涕或脓涕,前组鼻窦炎的鼻涕可从前鼻孔流出,后组鼻窦炎的鼻涕可向后流入咽部。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不适、乏力、发热等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更为明显,可能出现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情况。
三、诊断
1.症状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包括头痛的特点、流涕情况、鼻塞等,了解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
2.鼻腔检查
前鼻镜检查:可观察鼻腔黏膜是否充血、肿胀,中鼻道有无脓性分泌物等情况。额窦炎患者中鼻道可能有脓性分泌物积聚。
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内部结构,包括额窦开口处的情况,有助于发现鼻腔内的病变以及额窦开口的情况,对诊断额窦炎有重要价值。
3.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额窦炎的重要影像学手段。通过鼻窦CT可以清晰显示额窦的形态、结构,有无黏膜增厚、积液、息肉等病变情况,能明确额窦炎的病变范围和程度。
四、治疗
1.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额窦炎,会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对于轻度感染,可能选用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来调整。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肿胀等症状。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能改善鼻腔的通气和引流。
黏液促排剂:促进窦腔内的黏液排出,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
2.鼻腔冲洗
使用生理盐水或鼻腔冲洗剂进行鼻腔冲洗,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减轻炎症反应。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需注意操作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反复发作或存在明显解剖异常影响引流的额窦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等,通过手术解除额窦引流的障碍,恢复额窦的正常生理功能。
五、预防
1.增强体质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儿童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
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如果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蔓延至鼻窦引发额窦炎。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
如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鼻腔疾病,应积极治疗。定期进行鼻腔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鼻腔病变,以维持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功能,降低额窦炎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