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出血由局部因素、全身性疾病、药物副作用及特殊人群生理特点导致,需通过维护口腔卫生、调整饮食、定期检查及针对性管理预防干预,紧急出血需及时处理。
一、局部因素导致的牙龈出血
1.1牙菌斑与牙结石堆积
牙菌斑是细菌在牙面形成的黏性生物膜,若未及时清除,会矿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表面粗糙,易吸附细菌毒素,刺激牙龈边缘引发炎症(牙龈炎)。临床研究显示,牙菌斑堆积超过48小时即可导致牙龈出血,长期存在可发展为牙周炎,此时牙周袋形成,细菌侵入牙周组织,出血频率和量均增加。牙结石需通过专业洁治术(洗牙)去除,单纯刷牙无法清除。
1.2牙周组织损伤
刷牙方式不当(如横向用力过猛)、使用硬毛牙刷、牙签或牙线使用过度,均可能直接损伤牙龈组织。研究指出,横向刷牙者牙龈出血发生率是正确刷牙者的2.3倍。此外,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创伤(如夜磨牙)会导致局部牙龈受压,引发慢性炎症和出血。
1.3口腔局部刺激物
不良修复体(如边缘不密合的假牙)、充填体悬突、食物嵌塞等,会持续刺激牙龈,导致局部红肿、出血。一项针对老年人的调查显示,32%的牙龈出血患者存在修复体问题,去除刺激物后出血症状在1周内显著改善。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牙龈出血
2.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会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牙龈自发性出血或轻微刺激后出血不止。例如,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时,牙龈出血风险显著升高。此类患者需通过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确诊,治疗需针对原发病。
2.2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坏血病)会导致牙龈血管脆性增加,出现广泛性出血、肿胀。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合成,引发出血倾向。研究显示,每日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45mg时,牙龈出血发生率增加3倍。补充维生素C(每日100mg)或维生素K(每日90μg)后,症状可在2周内缓解。
2.3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易发生妊娠期牙龈炎,出血率可达50%~70%。青春期、月经期女性也可能因激素波动出现短暂牙龈出血。此类情况需加强口腔卫生,避免药物干预。
2.4慢性疾病影响
糖尿病未控制时,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加重牙周组织感染,导致牙龈出血。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8%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病风险是正常者的2.8倍。此外,肝硬化患者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
三、药物副作用引发的牙龈出血
3.1抗凝药物
华法林、肝素等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预防血栓,但会增加出血风险。一项针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显示,服用华法林者牙龈出血发生率为12%,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目标范围2~3)。
3.2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心血管事件,但可能导致牙龈微小血管破裂出血。长期使用者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过度刺激。
3.3化疗药物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化疗药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引发牙龈出血。化疗期间需每周监测血常规,血小板低于50×10/L时需暂停刷牙,改用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洁口腔。
四、特殊人群的牙龈出血管理
4.1儿童
儿童牙龈出血多与乳牙萌出期牙龈瘙痒、刷牙不彻底或外伤有关。需使用儿童专用软毛牙刷,家长监督刷牙,避免横向用力。若出血持续,需排查白血病等全身疾病。
4.2老年人
老年人因牙龈萎缩、牙根暴露,易发生根面龋和牙周炎。需定期进行牙周检查,使用含氟牙膏和间隙刷清洁邻面。服用抗凝药者需告知牙医,避免拔牙等有创操作。
4.3孕妇
妊娠期牙龈出血需避免使用药物,可通过生理盐水漱口、增加维生素C摄入缓解。若出血严重,需在孕中期(14~27周)进行牙周基础治疗,避免早产风险。
五、牙龈出血的预防与干预
5.1口腔卫生维护
每日刷牙2次(早晚),每次3分钟,使用巴氏刷牙法(45°角清洁牙龈沟)。每日使用牙线或冲牙器清洁邻面,每6个月进行专业洁治。
5.2饮食调整
减少高糖、高酸食物摄入,避免刺激牙龈。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草莓、西兰花),维生素K的食物(如菠菜、羽衣甘蓝)。
5.3定期口腔检查
每年至少1次口腔检查,早期发现牙菌斑、牙结石或牙周病。有全身疾病者需增加检查频率,与医生沟通用药对口腔的影响。
5.4紧急处理
轻微出血可用无菌纱布压迫止血,避免反复吸吮或吐血。若出血持续30分钟以上、伴发热或全身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