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流鼻涕与打喷嚏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过敏性及非过敏性鼻炎,治疗需根据病因分层干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核心,感染性鼻炎对症治疗为主,过敏性鼻炎采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及免疫治疗,非过敏性鼻炎针对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用药需谨慎。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环境控制、鼻腔护理及饮食调整。并发症管理需关注急性鼻窦炎、中耳炎及慢性哮喘、睡眠呼吸障碍等,并制定随访计划。通过个体化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90%以上患者症状可有效控制,治疗过程需遵医嘱规范用药。
一、鼻炎、流鼻涕与打喷嚏的病因分析
鼻炎是鼻腔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如病毒、细菌感染)和非感染性(如过敏原刺激、环境因素、解剖结构异常等)。
1.感染性鼻炎:多由病毒(如鼻病毒、冠状病毒)或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引起,常伴随发热、咽痛等全身症状。
2.过敏性鼻炎:由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过敏原触发,症状具有季节性或常年性,常伴眼痒、结膜充血等过敏表现。
3.非过敏性鼻炎:包括血管运动性鼻炎(受温度、湿度变化刺激)、药物性鼻炎(长期使用减充血剂)、激素性鼻炎(妊娠期激素变化)等,症状与过敏相似但无过敏原检测阳性。
二、诊断与鉴别要点
1.病史采集:需明确症状发作频率(急性<4周、亚急性4~12周、慢性>12周)、诱因(如接触宠物、季节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咳嗽、喘息)。
2.体格检查:重点观察鼻黏膜颜色(充血/苍白)、分泌物性状(清水样/脓性)及下鼻甲肿胀程度。
3.辅助检查: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阳性结果支持过敏性鼻炎诊断。
鼻内镜检查:排除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解剖异常。
影像学检查:慢性鼻窦炎患者需行鼻窦CT检查。
三、治疗策略与药物选择
治疗原则以控制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为核心,需根据病因分层干预。
1.感染性鼻炎:
病毒性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可选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缓解症状。
细菌性感染:抗生素仅用于明确细菌感染者(如脓性分泌物持续10天以上),首选阿莫西林或头孢类抗生素。
2.过敏性鼻炎:
鼻用糖皮质激素:一线治疗药物,可有效减轻鼻黏膜炎症,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可快速缓解鼻痒、喷嚏症状,对眼痒效果更佳。
免疫治疗:针对尘螨等单一过敏原患者,皮下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可改变病程。
3.非过敏性鼻炎:
血管运动性鼻炎:避免温度骤变,鼻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可减少分泌物。
药物性鼻炎:需立即停用减充血剂,改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6岁以下儿童禁用复方感冒药及减充血剂,生理盐水冲洗为安全选择。
过敏性鼻炎患儿需定期评估生长发育,长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需监测身高。
2.孕妇:
感染性鼻炎优先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避免使用四环素类及喹诺酮类药物。
过敏性鼻炎可选用氯雷他定(妊娠B类)或西替利嗪(妊娠B类),鼻用糖皮质激素需权衡利弊。
3.老年人:
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减充血剂,可能引发血压升高或心律失常。
长期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需定期监测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
五、生活方式干预与预防
1.环境控制:
过敏性鼻炎患者需使用防螨床品、空气净化器,花粉季减少外出。
室内湿度维持40%~60%,避免霉菌滋生。
2.鼻腔护理:
每日生理盐水冲洗2次,可清除过敏原及分泌物,减少炎症刺激。
避免用力擤鼻,以防分泌物逆行至中耳引发感染。
3.饮食调整:
感染期多饮水,补充维生素C增强黏膜抵抗力。
过敏性鼻炎患者避免食用已知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
六、并发症管理与长期随访
1.急性并发症:
鼻窦炎:持续脓性分泌物超10天需行鼻窦CT,抗生素疗程延长至2~3周。
中耳炎:儿童擤鼻不当易引发,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及促排剂。
2.慢性并发症:
哮喘:过敏性鼻炎患者哮喘风险增加3倍,需定期行肺功能检测。
睡眠呼吸障碍:长期鼻塞可导致张口呼吸及OSAHS,需多导睡眠监测评估。
3.随访计划:
过敏性鼻炎患者每3~6个月复诊,评估症状控制及药物副作用。
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需每1~2个月行鼻内镜复查,清理术腔。
通过病因分层、个体化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90%以上的鼻炎患者症状可得到有效控制。需强调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避免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尤其是孕妇、儿童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