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癌症),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一般不转移、危害小,恶性肿瘤生长快、易侵犯转移、严重威胁生命;从组织学角度看,良性肿瘤细胞分化好、核分裂象少,恶性肿瘤细胞分化差、核分裂象多且易侵犯转移;临床表现上良性肿瘤多为局部肿块、全身影响小,癌症早期症状不特异、随病情进展有局部和全身症状;治疗及预后方面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好,癌症治疗综合、早中期有治愈可能、中晚期预后差且易复发转移;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肿瘤和癌症有影响,不同年龄、性别癌症发病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增癌症风险,有癌前病变等病史者是高危人群。
一、定义与本质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一般不转移,对人体危害较小;恶性肿瘤生长迅速,可侵犯周围组织,还能通过各种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严重威胁生命。
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可侵袭周围组织和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二、从组织学角度区分
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较好,与正常组织细胞形态相似,细胞核分裂象少见,一般不侵犯周围组织,手术切除后通常不复发。例如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形成,多无明显症状,少数表现为月经异常等,通过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恶性肿瘤(癌症):细胞分化程度差,与正常组织细胞差异大,细胞核分裂象多见,常伴有病理性核分裂,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以肺癌为例,癌细胞可侵犯肺组织,还能通过血液循环、淋巴循环等转移到脑、骨等其他部位,导致相应的症状,如脑转移可引起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骨转移可引起骨痛、骨折等。
三、临床表现差异
良性肿瘤:多表现为局部肿块,生长缓慢,通常不会对周围重要器官功能造成明显影响,除非肿瘤生长部位特殊,如颅内良性肿瘤逐渐增大压迫脑组织才会引起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一般良性肿瘤患者全身状况影响较小,营养状况、体重等变化不明显。
癌症:早期癌症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因癌症发生部位不同而异,如胃癌患者可能出现腹痛、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肺癌患者可能有咳嗽、咯血、胸痛等。全身症状常见的有消瘦、乏力、发热等,这是因为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消耗大量营养物质,且肿瘤坏死产物可引起机体发热反应。例如晚期肝癌患者,多有明显消瘦,体重下降明显,同时可能伴有黄疸、腹水等症状。
四、治疗及预后不同
良性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多数患者经手术切除后可治愈,预后良好,一般不需要后续的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例如皮肤的良性肿瘤脂肪瘤,手术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寿命基本无影响。
癌症:治疗手段较为综合,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早期癌症通过手术等治疗有可能治愈,但中晚期癌症往往难以治愈,预后相对较差。例如乳腺癌,早期乳腺癌患者经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等,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则明显变差。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如化疗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而且癌症存在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即使经过治疗,也需要长期随访监测。
五、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年龄:不同年龄段肿瘤和癌症的发生情况不同。儿童时期常见的肿瘤有白血病等,而成人常见的癌症如肺癌、胃癌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肿瘤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
性别:某些癌症具有性别差异,如女性乳腺癌、卵巢癌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肺癌、前列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男女的生理结构、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癌症发生风险,如长期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酗酒与肝癌、胃癌等发病相关;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结肠癌等癌症的发病几率。而良性肿瘤的发生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相对癌症来说没那么直接,但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机体整体状态,间接对肿瘤发生有一定影响。
病史:有某些癌前病变的患者,如大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等,这些患者属于癌症的高危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而良性肿瘤患者如果有某些特定病史,如既往有良性肿瘤复发史等,也需要关注肿瘤复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