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痛常见原因包括心脏源性因素(如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病、心包疾病)和非心脏源性因素(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肌肉骨骼疾病及精神心理因素),不同人群(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孕妇)表现有差异;诊断需通过初始评估(12导联心电图)、实验室检查(高敏肌钙蛋白、D-二聚体)、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CTA、肺动脉CTA)及侵入性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分急性处理(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和长期管理(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ACEI/ARB),并强调非药物干预(戒烟、地中海饮食);特殊情况需紧急处理(胸痛持续>20分钟、合并呼吸困难、意识障碍);预防需控制血压、血脂,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心理干预。
一、心胸痛常见原因及分类
1.1.心脏源性因素
1.1.1.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典型表现为劳力性胸痛(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研究显示,约70%的急性胸痛由冠心病引起,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需紧急处理。
1.1.2.心肌疾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引发胸痛伴心悸、呼吸困难。超声心动图可确诊心肌结构异常。
1.1.3.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可能导致胸痛,尤其在活动时加重,听诊可闻及特征性杂音。
1.1.4.心包疾病:急性心包炎常表现为尖锐胸痛,坐位前倾时减轻,心电图可见广泛ST段抬高。
1.2.非心脏源性因素
1.2.1.呼吸系统疾病:肺栓塞(突发胸痛伴呼吸困难、咯血)、气胸(突发锐痛伴呼吸音减弱)、肺炎(发热伴胸痛)等。D-二聚体检测和胸部CT是关键诊断工具。
1.2.2.消化系统疾病:胃食管反流病(烧灼感胸痛,与体位相关)、食管痉挛(剧烈胸痛,可被硝酸甘油缓解)、胆绞痛(右上腹疼痛放射至胸背部)。
1.2.3.肌肉骨骼疾病:肋软骨炎(胸骨旁压痛)、肋间神经痛(沿肋间分布刺痛)、胸壁肌肉拉伤(局部压痛)。
1.2.4.精神心理因素:焦虑障碍患者中约20%表现为非器质性胸痛,常伴过度换气、心悸,心理评估可辅助诊断。
二、不同人群的特异性表现
2.1.老年人:症状常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恶心,需结合心电图、心肌酶谱排查急性冠脉综合征。
2.2.女性: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如背痛、下颌痛),且微血管病变风险较高,运动负荷试验敏感性低于男性。
2.3.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阈值升高,即使发生心肌梗死也可能无胸痛,需依赖肌钙蛋白检测。
2.4.孕妇:妊娠期心胸痛需排除肺栓塞(深静脉血栓风险增加3~5倍)和围产期心肌病,超声心动图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三、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3.1.初始评估:12导联心电图(10分钟内完成)是首要检查,ST段抬高或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3.2.实验室检查:高敏肌钙蛋白I/T检测(发病3小时后采样)可排除或确诊心肌损伤,D-二聚体(>500ng/mL)提示肺栓塞可能。
3.3.影像学检查:冠状动脉CTA适用于低危患者,负荷超声心动图可评估心肌缺血范围,肺动脉CTA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
3.4.侵入性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持续胸痛伴心电图动态改变)。
四、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4.1.急性处理:硝酸甘油(适用于稳定型心绞痛)可扩张冠状动脉,阿司匹林(162~325mg嚼服)用于疑似ACS患者。
4.2.长期管理: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降低心肌耗氧量,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稳定斑块,ACEI/ARB(如依那普利)改善心室重构。
4.3.非药物干预:戒烟可使冠心病风险降低30%~50%,地中海饮食模式(富含鱼类、坚果)可减少心血管事件。
五、特殊情况处理
5.1.胸痛持续>20分钟:立即呼叫急救,咀嚼阿司匹林(除非过敏),避免自行驾车前往医院。
5.2.合并呼吸困难:保持半卧位,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准备无创通气设备。
5.3.意识障碍:立即心肺复苏,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同时持续胸外按压。
六、预防与生活方式调整
6.1.血压控制:目标<130/80mmHg,ARB类药物(如氯沙坦)可减少蛋白尿。
6.2.血脂管理:LDL-C目标值<1.8mmol/L(极高危患者),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用于他汀不耐受者。
6.3.运动处方: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阻力训练需避免Valsalva动作。
6.4.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可使非心脏性胸痛患者就诊次数减少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