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是口腔疾病的典型症状,本质是多种口腔问题引发的疼痛,危害严重且涉及多类特殊人群,需通过紧急处理、病因治疗、药物辅助等方案治疗,做好特殊人群管理,并通过口腔卫生维护、饮食行为干预、定期口腔检查及关注全身健康关联等措施实现预防与长期管理。
一、牙痛的本质与危害
1.1牙痛并非“非病”状态:牙痛是口腔疾病的典型症状,常见病因包括龋齿(牙体硬组织破坏)、牙髓炎(牙髓组织感染)、根尖周炎(根尖周围组织炎症)、牙周炎(牙周支持组织感染)及冠周炎(智齿萌出不全导致的软组织炎症)。研究显示,未治疗的龋齿进展为牙髓炎的概率高达60%~80%,而急性牙髓炎的疼痛强度可达7~9分(0~10分视觉模拟评分法),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1.2牙痛的潜在危害:长期未处理的牙痛可能导致感染扩散,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如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感染),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受限、吞咽困难甚至呼吸困难。糖尿病患者因免疫力低下,牙周感染可能诱发血糖波动,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妊娠期女性牙周感染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呈正相关(OR=2.83,95%CI1.35~5.96)。
二、牙痛的常见病因与诊断
2.1龋齿相关疼痛:龋齿进展至牙本质层时,冷热刺激可引发短暂酸痛(持续数秒至数分钟),X线片显示牙体硬组织低密度影。若龋洞接近牙髓,可能出现自发痛或夜间痛,提示牙髓已受累。
2.2牙髓炎疼痛特征:急性牙髓炎表现为阵发性剧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头面部,夜间加重(因体位改变导致髓腔压力升高)。慢性牙髓炎多以钝痛为主,冷热刺激可能引发或加重疼痛。
2.3根尖周炎临床表现:急性根尖周炎表现为持续性跳痛,患牙有浮出感,叩痛明显。慢性根尖周炎可能形成根尖脓肿或肉芽肿,X线片显示根尖周骨质破坏影。
2.4牙周炎疼痛特点:牙周炎疼痛多为持续性钝痛,伴牙龈红肿、出血及牙周袋形成。重度牙周炎可导致牙齿松动,咀嚼功能下降。
2.5冠周炎典型症状:智齿冠周炎表现为第三磨牙区牙龈红肿、压痛,张口受限,严重时可出现面部肿胀及发热。影像学检查可见阻生智齿及周围软组织炎症。
三、牙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案
3.1急性疼痛的紧急处理:对于剧烈牙痛,可优先采用局部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缓解肿胀及疼痛。含漱氯己定溶液(0.12%~0.2%)可减少口腔细菌负荷,但需避免吞咽。
3.2病因治疗的核心地位:龋齿需通过充填治疗去除龋坏组织,恢复牙体形态。牙髓炎需行根管治疗(清除感染牙髓,消毒根管并充填),成功率可达85%~90%。根尖周炎需通过根管治疗或根尖手术消除感染源。牙周炎需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洁治、刮治)及必要时的牙周手术。冠周炎需局部冲洗上药(如过氧化氢溶液),待炎症控制后拔除阻生智齿。
3.3药物治疗的辅助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缓解中重度疼痛,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仅用于明确感染(如发热、白细胞升高)时的短期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耐药。
四、特殊人群的牙痛管理
4.1儿童患者:乳牙龋齿进展快,需定期口腔检查(每6个月1次)。3岁以下儿童避免使用含氟牙膏(吞咽风险),可选择木糖醇防龋。急性牙髓炎需在全身麻醉下完成根管治疗,减少患儿恐惧。
4.2老年患者:因牙周萎缩导致牙根暴露,冷热敏感较常见,可使用脱敏牙膏(含钾离子或氟化亚锡)。多颗牙缺失影响咀嚼功能,需及时修复(活动义齿或种植牙),避免偏侧咀嚼加重关节负担。
4.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易诱发牙龈炎,需加强口腔卫生(软毛牙刷、牙线)。妊娠4~6个月是相对安全的治疗窗口期,可进行补牙、洁治等操作。急性感染需使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B类安全等级),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致胎儿牙釉质发育不全)。
4.4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HbA1c>8.5%)时,牙周治疗需在内分泌科协同下进行,术后感染风险增加2~3倍。需缩短复诊间隔(每3个月1次),强化菌斑控制。
五、牙痛的预防与长期管理
5.1口腔卫生维护:每日刷牙2次(Bass刷牙法),每次3分钟,配合牙线或冲牙器清洁邻面。含氟牙膏(1000~1500ppm氟化物)可降低龋齿风险30%~40%。
5.2饮食与行为干预:减少糖摄入频率(每日≤3次),避免黏性糖果(如软糖、牛轧糖)。吸烟者牙周病风险增加2~6倍,需积极戒烟。
5.3定期口腔检查:成人每1年、儿童每6个月进行专业检查,早期发现龋齿(白垩色斑块)及牙周病(牙龈出血、牙周袋)。全景片或CBCT可辅助诊断隐匿性龋齿或根尖病变。
5.4全身健康关联:控制高血压(<140/90mmHg)可减少牙周治疗出血风险,管理类风湿关节炎(使用生物制剂者需筛查乙肝、结核)可降低药物性口腔溃疡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