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痛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因素(牙菌斑与牙周致病菌感染、根尖周炎与牙髓感染扩散、疱疹性龈口炎病毒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创伤性因素、药物性牙龈增生、激素水平波动)、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免疫力低下人群)的特定问题,需针对不同病因及人群特点进行管理。
一、感染性因素导致的牙龈肿痛
1.1牙菌斑与牙周致病菌感染
牙菌斑是牙龈肿痛的主要病因,由黏附于牙面的细菌群落构成,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聚集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可通过释放内毒素、蛋白酶等物质,引发牙龈局部免疫反应,导致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临床研究显示,牙菌斑生物膜中致病菌比例超过30%时,牙龈炎发病率显著升高,表现为牙龈红肿、探诊出血及疼痛。
1.2根尖周炎与牙髓感染扩散
当牙髓感染未及时控制时,细菌可通过根尖孔侵入牙槽骨,引发根尖周炎。此时根尖区牙槽骨吸收、脓液积聚,形成根尖周脓肿,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耳颞部。影像学检查可见根尖区透射影,患者常伴咬合痛及自发痛,夜间疼痛加剧。
1.3疱疹性龈口炎病毒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可引发疱疹性龈口炎,多见于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毒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2天,表现为牙龈红肿、成簇小水疱及溃疡,伴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研究证实,HSV-1在唾液中的病毒载量与牙龈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二、非感染性因素引发的牙龈肿痛
2.1创伤性因素
机械性创伤如牙刷过硬、刷牙方法不当(横向拉锯式刷牙)可导致牙龈楔状缺损及牙龈退缩,暴露牙根表面,引发敏感及肿痛。物理性创伤如咬硬物、牙签使用不当等,可直接损伤牙龈组织,形成局部溃疡或血肿。临床观察显示,约25%的牙龈肿痛病例与创伤性因素相关。
2.2药物性牙龈增生
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的患者,可因药物影响牙龈成纤维细胞代谢,导致牙龈过度增生。增生牙龈呈粉红色、质地坚韧,覆盖牙面1/3以上,易积存食物残渣,引发炎症及肿痛。研究显示,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生率在服用硝苯地平的患者中可达20%~50%。
2.3激素水平波动
妊娠期女性因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引发妊娠期牙龈炎,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及疼痛,严重者可形成妊娠瘤(牙龈局限性增生)。青春期女性因性激素水平变化,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发生青春期牙龈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期牙龈炎的患病率约为30%~75%,与孕期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
三、全身性疾病相关的牙龈肿痛
3.1血液系统疾病
白血病患者因白细胞功能异常,牙龈组织易发生感染及出血,表现为牙龈苍白、肿胀、自发性出血及疼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因血小板计数降低,牙龈出血倾向明显,轻微刺激即可引发广泛渗血。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需结合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
3.2维生素缺乏症
维生素C缺乏可导致坏血病,表现为牙龈肿胀、出血及牙周袋形成,严重者可出现牙龈松软、坏死。维生素B族缺乏(如维生素B12、叶酸)可影响牙龈上皮细胞代谢,引发牙龈炎及溃疡。血清维生素水平检测可辅助诊断,补充相应维生素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3.3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牙龈组织,引发慢性炎症及肿痛。患者常伴口腔干燥、黏膜溃疡等表现,血清学检查可见抗核抗体、抗SSA/SSB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多学科会诊有助于明确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的牙龈肿痛管理
4.1儿童患者
儿童牙龈肿痛多与乳牙龋坏、牙列不齐及口腔卫生习惯差相关。乳牙龋坏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引发牙龈肿痛。家长需监督儿童每日刷牙2次,使用儿童专用含氟牙膏,定期进行口腔检查。避免让儿童咬硬物或使用牙签,防止牙龈创伤。
4.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因牙周组织退行性变、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及药物使用,牙龈肿痛的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龈炎症反应加重,愈合能力下降。老年患者需定期进行牙周探诊及影像学检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自行使用刺激性药物。
4.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牙龈肿痛需谨慎处理,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妊娠早期(前3个月)及晚期(后3个月)不宜进行复杂的牙周治疗,可通过改善口腔卫生(如使用软毛牙刷、含氟漱口水)及局部冲洗缓解症状。妊娠中期(4~6个月)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的牙周治疗。
4.4免疫力低下人群
艾滋病、器官移植术后等免疫力低下患者,牙龈肿痛可能由机会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引发。此类患者需加强口腔护理,使用抗真菌漱口水,定期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避免与感染者共用牙刷、餐具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