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受孕妇自身因素(感染、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全身性疾病等)、胎儿及胎盘因素(多胎妊娠、胎盘异常等)、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过度劳累压力大等)及其他因素(既往早产史、疫苗接种情况等)影响,各因素通过不同机制增加早产风险,孕妇需针对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早产。
一、孕妇自身因素
1.感染因素:孕妇若发生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衣原体感染、淋病奈瑟菌感染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能影响子宫内环境,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增加早产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孕妇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该病孕妇。不同年龄段孕妇感染风险可能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育龄女性都有感染风险,但随着年龄增长,自身免疫等功能可能有变化,感染后引发早产的可能性或许会有不同表现。对于有感染史或处于感染高风险生活方式(如多个性伴侣等)的孕妇,需更密切监测。
2.子宫解剖结构异常:如子宫畸形,包括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的形态异常会影响子宫的正常容量和宫腔内环境,使得胎儿生长空间受限,容易导致早产。此外,宫颈机能不全也是常见原因,宫颈内口结构或功能异常,在妊娠中晚期无法维持妊娠组织的承受力,会引发宫颈扩张,进而导致早产。不同年龄的孕妇子宫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概率不同,例如先天性子宫畸形可能在青春期前就存在,但育龄期女性也可能因后天因素导致子宫解剖结构改变。有子宫手术史(如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等)的孕妇,子宫肌层等结构受损,也可能增加早产风险。
3.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妊娠合并高血压疾病时,全身小动脉痉挛,影响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导致胎儿供氧供血不足,引发早产;妊娠合并糖尿病,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高血糖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引起胎儿高胰岛素血症,刺激胎儿生长过度,同时还可能导致羊水过多等情况,增加早产几率。不同年龄段糖尿病孕妇的管理难度和早产风险程度有别,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合并糖尿病后早产风险可能更高。患有这些全身性疾病的孕妇需要严格控制病情,密切监测母婴状况。
二、胎儿及胎盘因素
1.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宫腔内压力增高,宫颈过早受到扩张刺激,从而容易引发早产。与单胎妊娠相比,双胎或多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明显升高。多胎妊娠中不同胎儿的发育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双胎输血综合征等并发症也会进一步增加早产风险。多胎妊娠的孕妇需要更频繁地进行产前检查,密切关注子宫张力、宫颈长度等情况。
2.胎盘异常:如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容易发生无痛性阴道流血,反复出血可导致孕妇贫血、感染等,进而引发早产;胎盘早剥,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会引起胎儿急性缺氧,导致早产甚至胎死宫内。胎盘异常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孕妇既往有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史等子宫手术史,这些情况可能导致胎盘附着位置异常。胎盘异常的孕妇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及腹痛等情况。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与饮酒:孕妇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管收缩,减少子宫胎盘的血流灌注,影响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增加早产风险。孕妇饮酒则可能通过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胎儿酒精综合征等,引发早产等不良妊娠结局。不同生活方式习惯的孕妇,吸烟饮酒对早产的影响程度不同,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孕妇风险更高。孕妇应严格戒烟戒酒,避免二手烟暴露,为胎儿创造良好的宫内环境。
2.过度劳累与压力过大:孕妇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状态,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释放一些应激激素,影响子宫的正常收缩节律,可能引发早产。而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导致孕妇内分泌失调,也不利于胎儿的稳定生长。现代社会中不同职业的孕妇面临的劳累和压力程度不同,例如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时间精神高度紧张工作的孕妇,早产风险相对较高。孕妇应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身心放松。
四、其他因素
1.既往早产史:有过早产史的孕妇再次发生早产的风险明显高于无早产史的孕妇。这可能与上次早产导致的子宫、宫颈等组织损伤有关,再次妊娠时子宫和宫颈的承受能力下降。不同间隔时间的既往早产史对再次早产的影响不同,间隔时间较短的孕妇再次早产风险可能更高。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在本次妊娠中需要加强产前监测,密切关注宫颈长度等指标,必要时采取宫颈环扎等措施进行预防。
2.疫苗接种情况:某些疫苗接种情况也可能与早产相关,虽然目前相关研究还在进一步明确中,但孕妇应按照孕期疫苗接种指南进行合理接种,以预防可能影响妊娠的感染性疾病,间接降低早产风险。例如,接种流感疫苗等可以预防孕期流感感染,减少因感染导致早产的可能性。不同孕期阶段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不同,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疫苗接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