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妊娠高血压需明确其定义与诊断标准,即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高血压且无蛋白尿等靶器官损伤表现,同时需与妊娠期生理性血压波动区分。核心诊断包括血压测量规范(测量前静坐休息、采用右臂坐位测量、间隔4小时重复测量等)和诊断分级标准(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高危人群识别需考虑年龄、初产妇、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或糖尿病史等因素,并进行风险分层管理。辅助检查涵盖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胎盘超声等)。特殊人群如慢性高血压患者、多胎妊娠者、高龄产妇需特殊监测与干预。患者教育强调血压监测和生活方式干预。多学科协作中,基层医疗机构负责初筛与转诊,紧急转诊指征包括血压严重升高、持续性头痛等症状。妊娠高血压的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可降低母儿并发症风险,患者需定期产检、遵医嘱监测血压,异常时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应加强自我管理,确保母婴安全。
一、明确妊娠高血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妊娠高血压是指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的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无蛋白尿或其他靶器官损伤表现。若妊娠前已确诊高血压或妊娠20周前出现血压升高,则需结合病史鉴别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需注意,单纯血压升高需与妊娠期生理性血压波动区分,后者通常在产后12周内恢复正常。
二、核心诊断指标与测量规范
1.血压测量规范
(1)测量前需静坐休息5分钟,避免咖啡因、运动或情绪波动影响。
(2)采用右臂坐位测量,袖带下缘距肘窝2~3cm,宽度覆盖上臂2/3。
(3)间隔4小时重复测量,两次收缩压差≥15mmHg或舒张压差≥10mmHg时需第三次测量,取后两次平均值。
2.诊断分级标准
(1)妊娠期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109mmHg(无蛋白尿)。
(2)子痫前期:血压≥140/90mmHg伴蛋白尿(≥300mg/24h或随机尿蛋白≥+)或靶器官损伤(如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受损等)。
(3)子痫:子痫前期基础上发生无法解释的抽搐。
三、高危人群识别与风险评估
1.高危因素
(1)年龄≥40岁、初产妇、多胎妊娠、慢性高血压或糖尿病史。
(2)家族史:一级亲属有子痫前期或子痫病史。
(3)既往妊娠并发症:如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子痫前期病史。
(4)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妊娠间隔≥10年、肥胖(BMI≥30kg/m2)。
2.风险分层管理
(1)低危人群:妊娠早期(11~13周)测量血压并记录基础值,每4周复查一次。
(2)高危人群:妊娠早期开始血压监测,每2周复查一次,必要时增加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四、辅助检查与并发症筛查
1.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测尿蛋白定量,子痫前期患者尿蛋白/肌酐比值≥0.3或24小时尿蛋白≥300mg。
(2)血常规:血小板计数<100×10/L提示凝血功能异常。
(3)肝功能:血清转氨酶水平≥2倍正常值上限提示肝损伤。
(4)肾功能:血清肌酐>1.1mg/dL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提示肾功能受损。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肥厚、射血分数降低等心脏功能异常。
(2)胎盘超声:监测胎盘厚度、血流阻力指数(RI)及胎儿生长情况。
五、特殊人群的监测与干预
1.慢性高血压患者
(1)妊娠前血压控制目标:收缩压130~139mmHg、舒张压80~89mmHg。
(2)妊娠期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优先选用拉贝洛尔或硝苯地平。
2.多胎妊娠者
(1)妊娠16周起每周监测血压,28周后每2周复查一次。
(2)注意补充钙剂(1000~1500mg/d)以降低子痫前期风险。
3.高龄产妇(≥35岁)
(1)妊娠早期行子宫动脉多普勒超声筛查,阻力指数(RI)>0.85提示胎盘灌注不足风险。
(2)加强胎儿电子监护,32周后每周行无应激试验(NST)。
六、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
1.血压监测指导
(1)建议家庭自测血压,每日早晚各1次,记录并反馈至产科门诊。
(2)出现头痛、视力模糊、上腹部疼痛或体重骤增(≥0.5kg/周)时需立即就医。
2.生活方式干预
(1)限制钠盐摄入(<5g/d),增加钾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2)左侧卧位休息可改善子宫胎盘血流,每日睡眠≥8小时。
(3)适度运动:妊娠中期可进行散步、孕妇瑜伽等低强度活动,避免久坐。
七、多学科协作与转诊指征
1.基层医疗机构职责
(1)初筛血压异常者需转诊至二级以上医院产科确诊。
(2)确诊患者每2周随访一次,监测血压、尿蛋白及胎儿生长情况。
2.紧急转诊指征
(1)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2)持续性头痛、视觉障碍、上腹部疼痛或呼吸急促。
(3)血小板计数<100×10/L或肝功能异常。
妊娠高血压的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可显著降低母儿并发症风险。患者需定期产检,遵医嘱监测血压,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高危人群应加强自我管理,配合多学科团队进行个体化干预,确保母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