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即心力衰竭,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导致心衰的原因主要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炎和心肌病、心脏毒素作用;心脏负荷过重,如压力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等疾病,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疾病;心脏舒张受限,限制型心肌病、心包疾病等可导致;其他因素,年龄增长心脏生理性改变、女性绝经前后发病率变化、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患有糖尿病等疾病都会增加心衰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要更关注心脏健康,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是导致心衰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长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大量心肌细胞在短时间内坏死,心脏泵血功能急剧下降,极易引发心衰。
2.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如病毒性心肌炎,病毒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坏死,同时免疫反应也会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影响心脏功能。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扩张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纤维化,心脏收缩无力;肥厚型心肌病则以心室非对称性肥厚为解剖特点,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影响心脏的舒张功能,长期可发展为心衰。
3.心脏毒素作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酒精等,可对心肌产生直接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心肌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损害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引发心衰。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常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等疾病。高血压时,心脏射血阻力增加,为了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心肌需要更用力地收缩,长期如此,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厚,但当肥厚达到一定程度,心肌细胞会出现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下降,引发心衰。主动脉瓣狭窄时,左心室射血受阻,后负荷增加,同样会引起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如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以及先天性心血管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这些疾病会导致血液在心脏内反流或分流,使心脏容量负荷增加,心肌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发生代偿性肥厚,但长期容量负荷过重会超过心肌的代偿能力,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引发心衰。
三、心脏舒张受限
限制型心肌病、心包疾病等可导致心脏舒张受限。限制型心肌病时,心肌纤维化、心肌浸润等病变使心肌僵硬度增加,心脏舒张功能受损,心室在舒张期不能充分扩张容纳血液,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发心衰。心包疾病如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增厚、粘连、钙化,限制心脏的舒张,使心室在舒张期充盈受限,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最终发展为心衰。
四、其他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性改变,如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心肌纤维化增加、心脏瓣膜钙化等,这些改变会使心脏的顺应性下降,心脏功能储备降低,更容易受到各种病理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衰。
2.性别: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衰的发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心衰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与男性相近。此外,某些特殊类型的心衰,如围生期心肌病,主要发生于妊娠末期或产后5个月内,多见于经产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病毒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心衰的发病风险。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进而引发心衰。高盐饮食会使体内水钠潴留,增加心脏的前负荷,长期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衰。缺乏运动则会使心脏功能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增加心衰的发生几率。
4.病史: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贫血等疾病的患者,心衰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同时还会引起心肌代谢紊乱,损害心肌细胞,增加心衰的发生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使心脏代谢率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长期可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输出量减少,也易引发心衰。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减少,携氧能力下降,心肌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长期可导致心肌损伤和心功能减退。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发生心衰的风险较高。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病情。同时,要注意适当运动,但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对于孕妇,在孕期要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引发心衰的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等。如果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对于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