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心肌桥、血液成分改变等原因导致。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动脉壁内皮细胞受损后,血脂等成分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心肌供血减少。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过高的胆固醇等脂质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2.冠状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肌缺血,在没有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情况下,血管突然痉挛收缩,导致心肌供血急剧减少。
3.心肌桥
部分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内,当心肌收缩时,会压迫该段冠状动脉,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或后天心脏结构变化的人群中可能存在,其发病与心脏的解剖结构异常有关。
4.血液成分改变
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即使冠状动脉供血正常,心肌也会因缺氧而出现缺血表现。例如,长期慢性贫血患者,身体各器官包括心脏都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容易发生心肌缺血相关问题。
另外,某些血管炎症性疾病,如川崎病累及冠状动脉时,会导致冠状动脉管壁炎症、狭窄等改变,影响心肌供血。这种情况在儿童患者中可能出现,尤其是川崎病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容易遗留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引发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