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鼻窦炎多由曲霉菌等真菌感染引发,手术是清除病灶、恢复鼻窦通气引流的核心治疗手段,手术过程主要包括术前准备与麻醉、鼻内镜入路与病灶定位、彻底清除真菌病灶、术后处理与鼻腔填塞等。
1.术前准备与麻醉
患者需完成鼻窦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变范围,术前禁食8小时。手术采用全身麻醉,通过静脉注射麻醉药物使患者进入深度睡眠状态,确保术中无疼痛及不适。
2.鼻内镜入路与病灶定位
医生经鼻腔置入高清鼻内镜(直径约4mm),利用其广角视野定位受累鼻窦(常见于上颌窦、筛窦)。通过电动吸引切割器或显微钳清除窦口阻塞的息肉、脓性分泌物,暴露真菌团块。
3.彻底清除真菌病灶
使用特殊器械(如弯头刮匙、动力系统磨钻)彻底刮除窦壁黏附的真菌团块及坏死组织,直至暴露健康黏膜。对合并骨质破坏者,需去除病变骨质但保留正常结构,防止真菌残留复发。
4.术后处理与鼻腔填塞
手术完成后,鼻腔内放置可吸收止血材料或膨胀海绵填塞,压迫止血并支撑窦腔。患者苏醒后返回病房,需卧床休息并监测生命体征,24-48小时后逐步取出填塞物。
术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酮康唑等)及鼻腔冲洗,定期复查鼻内镜清理分泌物。若出现面部肿胀、剧烈头痛或视力改变,需立即就医排查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