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瘘常见局部症状有渗出致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疼痛及感染出现红肿、发热、疼痛甚至脓肿等;全身症状包括营养不良致体重下降、消瘦、乏力,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血症及中毒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甚至感染性休克等
局部症状:
渗出:肠内容物会通过瘘口渗出,若为高位肠瘘,消化液大量丢失,瘘口周围皮肤会受到强烈刺激,出现潮红、糜烂等表现,还可能有疼痛。例如十二指肠瘘、空肠上段瘘,消化液分泌量大,对皮肤的刺激更明显。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更容易出现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需要更精心的局部护理。
感染:瘘口局部易发生感染,表现为红肿、发热、疼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感染若扩散,可能导致全身性感染,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在老年患者中,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的发生和扩散风险更高,需要密切监测感染指标。
全身症状:
营养不良:因为肠内容物丢失,机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物质,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等表现。长期的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免疫功能等。对于婴幼儿患者,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体重不达标等情况。
水电解质紊乱:高位肠瘘时,大量消化液丢失,可引起水电解质失衡,如低钠、低钾血症等。低钠血症可表现为恶心、呕吐、乏力、精神不振等;低钾血症可出现腹胀、肌无力、心律失常等。在妊娠期女性发生肠瘘时,水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需要特别关注电解质的平衡纠正。
中毒症状:若肠内容物大量进入腹腔或血液循环,可引起中毒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肠瘘患者,发生中毒症状时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需要综合评估和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