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传播途径包括跳蚤叮咬时杆菌通过口器注入人体引发感染,人类直接接触染疫动物血液等或患者体液可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肺鼠疫患者咳嗽打喷嚏排出含杆菌飞沫被健康人吸入可致感染且肺鼠疫患者密集环境中未防护人员风险高。
一、跳蚤叮咬传播
鼠疫耶尔森菌可寄生于跳蚤体内,当带有鼠疫杆菌的跳蚤叮咬人类时,杆菌会通过跳蚤的口器注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啮齿类动物(如鼠类等)是鼠疫杆菌的重要宿主,跳蚤叮咬受感染的啮齿类动物后携带杆菌,再叮咬人类就可导致人感染鼠疫。此途径在农村地区、长期接触啮齿类动物栖息环境的人群中较为相关,比如长期在鼠类活动频繁的野外环境作业的人员,因接触带菌跳蚤的风险较高而易受影响。
二、直接接触传播
1.接触染疫动物:人类直接接触感染鼠疫的动物(包括病死的啮齿类动物、野兔等)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鼠疫杆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猎人在处理猎获的疑似染疫动物时,若手部有伤口,就可能通过伤口接触到杆菌而感染;兽医在接触染疫的实验动物时,也存在因直接接触而被感染的风险。
2.接触患者体液:肺鼠疫患者的痰液、分泌物等含有大量鼠疫杆菌,健康人接触到患者的这些体液,若接触部位有黏膜破损等情况,杆菌可由此侵入人体导致感染。
三、呼吸道飞沫传播
肺鼠疫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会排出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这些飞沫可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周围健康人吸入含有鼠疫杆菌的气溶胶后,杆菌会在呼吸道内定植并引发感染。此传播途径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在肺鼠疫患者密集的环境中,如医院中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等,若近距离接触肺鼠疫患者,就有通过呼吸道飞沫感染的风险。不同人群中,从事与鼠疫患者密切接触相关工作且未做好防护的人员,如医疗救治中未规范佩戴防护装备的医护人员等,感染风险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