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并非快速形成,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如长期胃溃疡未控(与Hp感染、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溃疡面渐深穿透胃壁全层引发,过程需数年等)、罕见的胃部肿瘤及极端外力因素等,有相关高危人群应积极治基础病、定期检查防严重并发症,怀疑有表现应立即就医
一、胃穿孔的常见诱因及发展过程
1.胃溃疡基础上的演变
长期患有胃溃疡的患者,如果溃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溃疡会逐渐向深部侵蚀胃壁组织。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存在Hp感染。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损伤胃黏膜屏障;同时其分泌的一些毒素等会进一步破坏胃黏膜。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是诱发胃溃疡的重要因素,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在这些因素持续作用下,胃溃疡的溃疡面不断加深,当穿透胃壁全层时就会引发胃穿孔。一般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并非能快速形成。
2.其他罕见诱因
胃部肿瘤也可能导致胃穿孔,例如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内部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进而穿透胃壁引起穿孔,但这种情况相对较为罕见,且肿瘤的发生发展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不是短期内能快速出现胃穿孔的情况。还有一些极端的外力因素,比如腹部受到严重的撞击等,但这属于非常特殊的情况,不是常规意义上“快速得胃穿孔”的常见情形。
胃穿孔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胃壁组织被破坏穿透的结果,不存在所谓“快速得胃穿孔”的正常生理或常见病理过程,一旦怀疑有胃穿孔相关表现(如突发剧烈腹痛等)应立即就医。对于有胃溃疡病史、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高危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监测胃部情况,以预防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