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间鼠疫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还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经呼吸道等途径传播;人间鼠疫主要通过蚤传(鼠蚤叮咬人传人)、人传(肺鼠疫患者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及剥食患病动物或接触患者脓血痰液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
一、鼠间鼠疫的传播途径
鼠间鼠疫主要通过鼠蚤叮咬传播。鼠蚤吸食染疫鼠的血液后,鼠疫杆菌在蚤体的前胃棘间增殖,形成菌栓,使前胃堵塞。当蚤再次叮咬健康鼠时,血液不能到达胃内,反而携带杆菌回流到健康鼠体内,造成健康鼠感染。此外,鼠类之间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或经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二、人间鼠疫的传播途径
1.蚤传
鼠蚤叮咬是人间鼠疫的主要传播途径。当鼠蚤叮咬患有鼠疫的鼠后再叮咬人,就可将鼠疫杆菌传入人体,使人感染发病。例如,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当鼠类因感染鼠疫死亡后,鼠蚤失去宿主,便转向人类叮咬,从而导致人间鼠疫的发生。不同年龄段人群对鼠蚤叮咬的易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较小且防护意识可能较弱,若处于鼠疫疫源地环境中,接触受感染鼠蚤的机会相对可能增加。
2.人传
肺鼠疫患者呼出的含有鼠疫杆菌的飞沫可形成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呼吸道传播。肺鼠疫患者是人间肺鼠疫的重要传染源,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肺鼠疫患者的人群,如医护人员、患者家属等,感染风险较高。不同性别在肺鼠疫的传播易感性上无显著差异,但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感染肺鼠疫后病情可能更易加重,因为其呼吸道防御功能相对较弱,更易受到鼠疫杆菌的侵袭。
3.其他途径
剥食患病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痰液等也可经皮肤或黏膜伤口感染鼠疫。例如,在一些鼠疫流行地区,居民若因狩猎等原因接触到染疫动物的尸体,未做好防护直接处理时,就可能通过皮肤伤口感染鼠疫杆菌。对于经常接触动物或处于鼠疫疫源地相关工作环境的人群,如动物检疫人员等,需要特别注意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通过这种途径感染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