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相关原因分消化道疾病和全身性疾病,消化道疾病中痔疮排便后滴血鲜红不混合内痔可喷射状出血,肛裂排便剧痛后少量鲜血附粪便或手纸,结肠息肉间断性鲜红便血大息肉可致梗阻,结肠癌中老年暗红或果酱样便血伴排便习惯改变等,溃疡性结肠炎现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等;全身性疾病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异常致凝血障碍伴皮肤瘀点瘀斑便血,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病伴贫血发热等便血,流行性出血热汉坦病毒引起发热出血肾损害致消化道出血伴全身中毒症状。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原因
1.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便血特点通常为排便后滴血,血色鲜红,血液与粪便不混合,部分患者可出现喷射状出血,常见于内痔。
2.肛裂:多由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溃疡引起。排便时会出现剧烈疼痛,随后有少量鲜血滴出,鲜血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手纸上。
3.结肠息肉:结肠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可导致间断性便血,颜色多为鲜红,部分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肠道梗阻等情况。
4.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是源于结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便血多为暗红或果酱样,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还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5.溃疡性结肠炎: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临床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常伴有腹痛、腹泻,病情迁延不愈,还可能出现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表现。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黏膜出血,包括便血,同时伴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
2.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影响正常造血功能。除便血外,常伴有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发热、感染、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
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特征,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导致便血,同时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中毒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