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便血可由直肠肛门局部病变(痔疮致便血鲜红、肛裂致排便时或便后少量鲜血伴剧痛)、结直肠炎症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现黏液脓血便、颜色暗红)、结直肠肿瘤(肿瘤破溃出血、颜色暗红且可能伴排便习惯及大便形状改变)、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致凝血异常引发肠道黏膜出血)等引起,育龄女性、儿童、孕期女性出现便血需格外关注自身状况,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直肠肛门局部病变
1.痔疮:是引起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女性经期时盆腔处于充血状态,可能加重痔疮局部的静脉丛充血,排便时粪便摩擦痔疮表面的血管,导致出血,便血多为鲜红色,可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
2.肛裂:肛管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形成小溃疡。经期排便时,干燥粪便通过肛管易损伤裂口,引发出血,便血特点多为排便时或便后少量鲜血,常伴肛门剧烈疼痛。
二、结直肠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免疫状态波动等可能影响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现黏液脓血便,便血颜色暗红,可混有黏液和脓血。
三、结直肠肿瘤
结直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腺瘤)和恶性肿瘤(如直肠癌、结肠癌)。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且质地脆弱,经期不会改变其潜在病变,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出现破溃出血,便血颜色可为暗红,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变细等表现。
四、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此类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经期本身出血量可能增多,同时凝血障碍易引发肠道黏膜出血,从而出现便血,但相对较为少见。
特殊人群方面,育龄女性经期出现便血需格外关注自身身体状况,若便血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如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肛门指诊、结肠镜等)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儿童,虽经期便血较少见,但若出现类似情况也需谨慎排查相关疾病;孕期女性经期便血需综合考虑孕期生理变化及疾病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