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体脂肪瘤是起源于胃体黏膜下间叶组织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聚积而成的胃内常见间叶组织肿瘤,病因不明多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多数无症状部分有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或大肿瘤压迫表现,诊断靠胃镜及病理活检,治疗分随访观察和内镜下治疗,老年人处理谨慎,儿童罕见多保守观察。
一、定义
胃体脂肪瘤是起源于胃体黏膜下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聚积而成,是胃内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
二、病因
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此外,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其发生发展,但目前缺乏确切的单一病因定论,多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情况:多数胃体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情况: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系统症状,若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组织,还可能出现梗阻等相关表现,但此类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胃体脂肪瘤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可见胃体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呈黄色或淡黄色,质地较软,有时可观察到“橘黄色征”(即肿瘤表面黏膜菲薄,透见其下黄色脂肪组织)。
2.病理活检:通过胃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由脂肪组织构成,从而确诊胃体脂肪瘤。
五、治疗原则
1.随访观察:对于体积较小、无症状的胃体脂肪瘤,通常建议定期进行胃镜随访,监测肿瘤大小及形态变化,若无明显变化且无不适症状,可暂不进行特殊治疗。
2.内镜下治疗:若肿瘤体积较大(直径通常大于2cm)或出现明显症状(如上腹部疼痛、梗阻等),可考虑在内镜下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方法将肿瘤切除,该方法创伤小,恢复相对较快。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较弱,对于胃体脂肪瘤的处理需更加谨慎,若肿瘤无明显症状,优先选择定期随访观察,密切关注肿瘤变化;若需治疗,要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性及手术风险。
2.儿童:儿童胃体脂肪瘤较为罕见,若发现儿童存在胃体脂肪瘤,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方式,除非肿瘤导致严重症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等情况,才谨慎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及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