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引发的寄生虫病,中国主要为日本血吸虫所致,其病原体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且雌雄异体,雌虫产卵后部分虫卵沉积组织致病理改变,传播途径是通过皮肤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感染,临床表现分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慢性期有乏力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晚期有肝硬化腹水巨脾侏儒症等,诊断方法包括病原学检查粪便查虫卵或直肠黏膜活检找虫卵及血清学检查辅助诊断,治疗主要用高效低毒疗程短的吡喹酮,预防需避免接触疫水、管理粪便、普查普治,儿童需谨慎用驱虫药并加强预防教育,孕妇用药需谨慎评估,有基础病史人群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病情况。
一、定义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人体所引发的寄生虫病,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虫所致的日本血吸虫病,此外还有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等引起的血吸虫病。
二、病原体
主要病原体为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雌雄异体,雌虫产卵后,部分虫卵随血液循环沉积于组织,引发病理改变。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皮肤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如在疫水中劳作、游泳、洗物等,尾蚴可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期:感染后1-2个月左右发病,常见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脾肿大等,体温多呈间歇热或弛张热。
2.慢性期:多由急性期未治愈转变而来,表现为乏力、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病情轻重不一。
3.晚期:可出现肝硬化、腹水、巨脾、侏儒症等,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
五、诊断方法
1.病原学检查:粪便查虫卵或直肠黏膜活检找虫卵,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2.血清学检查:如环卵沉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主要药物为吡喹酮,具有高效、低毒、疗程短等优点,能有效杀灭血吸虫。
七、预防措施
1.避免接触疫水,如在流行区避免在疫水中游泳、洗衣、洗手等。
2.管理粪便,防止粪便污染水源,切断传播途径。
3.对流行区人群进行普查普治,控制传染源。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谨慎使用驱虫药物,遵循专业医生指导,同时重点加强预防教育,避免接触疫水,因其皮肤娇嫩,接触疫水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充分评估风险与获益后选择合适诊疗方案,避免因血吸虫感染对母婴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合并肝脏疾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病情况,选择更安全的诊疗策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