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失禁原因有解剖与生理上尿道相对短、盆底支持结构薄弱且妊娠分娩易损伤、绝经后雌激素下降致尿道黏膜变化,年龄增长及绝经后雌激素缺乏使其患病率增加,还与长期慢性咳嗽、肥胖、长期憋尿、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生活方式相关;治疗包括非药物干预的盆底肌训练、膀胱训练及生活方式调整,还有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手术治疗,妊娠分娩后女性需重视产后盆底肌康复,绝经后女性可权衡激素补充治疗,老年尿失禁患者要避免突然增加腹压的动作。
一、女性尿失禁的原因
(一)解剖与生理因素
女性尿道长度约3-5cm,相对较短,且盆底肌、尿道周围肌肉及结缔组织构成的盆底支持结构薄弱,妊娠、分娩过程易损伤盆底肌,导致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引发尿失禁。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增加尿失禁发生风险。
(二)年龄与激素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松弛等问题发生率升高。绝经后雌激素缺乏进一步加重尿道功能减退,使尿失禁患病率增加。
(三)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长期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反复增高腹压,冲击膀胱引发尿失禁;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增加腹压,加重盆底负担,易诱发尿失禁;长期憋尿、过量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也可能刺激膀胱,加重尿失禁症状。
二、女性尿失禁的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指导患者有意识收缩与放松盆底肌,每次收缩持续≥3秒后放松,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长期坚持可增强盆底肌力量,改善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妊娠分娩后女性可通过该训练预防尿失禁。
2.膀胱训练:设定排尿时间间隔,逐渐延长排尿间隔,例如初始每1-2小时排尿一次,逐步延长至每2-3小时一次,帮助重建正常排尿节律,改善膀胱控制能力。
3.生活方式调整:控制体重,肥胖女性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压,缓解尿失禁;避免长时间憋尿,及时排尿;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因其可能刺激膀胱加重症状。
(二)其他干预措施
1.电刺激与生物反馈疗法:借助仪器辅助增强盆底肌训练效果,适用于盆底肌训练效果不佳者。
2.手术治疗:严重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如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特殊人群方面,妊娠分娩后女性应重视产后盆底肌康复训练以降低尿失禁发生率;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权衡激素补充治疗风险收益;老年尿失禁患者日常活动中需避免突然增加腹压的动作,如快速起身、剧烈咳嗽时采取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