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连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观察与胃肠减压(适用于症状较轻者,儿童操作需轻柔)、防治感染与水电解质紊乱(按情况选抗生素、精准补液);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性肠梗阻等情况,手术方式有粘连松解术(术后有再次粘连可能,儿童操作需精细)和肠切除吻合术(肠管坏死穿孔时用,不同年龄术后恢复要求不同)
一、非手术治疗
1.观察与胃肠减压:对于症状较轻的肠粘连患者,可采取观察等待的方式,同时进行胃肠减压,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缓解腹胀等不适症状。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减少肠腔膨胀,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此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早期肠粘连且症状不严重的患者,尤其对于因轻度肠粘连导致暂时胃肠功能紊乱的情况效果较好,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于儿童患者,操作时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造成损伤。
2.防治感染与水电解质紊乱:肠粘连可能引发肠道感染或导致水电解质失衡,因此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抗生素的选择需根据可能的致病菌合理选用,对于不同年龄、基础病史不同的患者,选择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患者需避免使用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某些抗生素。水电解质补充要严格遵循补液原则,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缺乏情况等精准补液。
二、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当肠粘连导致完全性肠梗阻、频繁发作的绞窄性肠梗阻或经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肠粘连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持续不缓解,腹部X线可见明显的肠腔扩张和气液平面。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老年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儿童患者若肠粘连引起严重的肠道梗阻等情况,也需及时评估手术必要性。
2.手术方式
粘连松解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通过手术将粘连的肠管分离,恢复肠道的通畅。但术后存在再次粘连的可能,因此在分离粘连时需尽量仔细操作,减少对肠管的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肠管较娇嫩,手术操作更需精细,术后也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再次粘连情况。
肠切除吻合术:如果肠管因粘连严重发生坏死、穿孔等情况,则需要切除坏死肠段并进行吻合。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手术风险也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术后恢复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儿童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需要特别注意营养支持和胃肠道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