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是较为严重急腹症,若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其机制是胃内消化液流入腹腔致化学性腹膜炎,进而可引发感染性休克等。老年人因代偿差、常合并基础病易迅速恶化;儿童因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快、抵抗力弱易现严重感染;有基础病史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胃穿孔后病情进展快、感染难控,所以一旦怀疑或确诊应立即就医治疗降低危险。
一、胃穿孔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的机制
当胃穿孔发生后,胃内的消化液(如胃酸、胃蛋白酶等)会流入腹腔,引起强烈的化学性腹膜炎。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引发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大量消化液刺激腹膜,导致剧烈腹痛,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表现。如果腹腔内感染得不到有效控制,细菌入血可引发败血症,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此时患者的血压会急剧下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等会因灌注不足而功能受损,若不及时抢救,会危及生命。
二、不同人群胃穿孔发生生命危险的差异及相关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锐,而且往往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当发生胃穿孔时,可能在症状表现不典型的情况下,病情就迅速恶化,更容易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情况,增加了生命危险的可能性。例如,一位患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胃穿孔后,可能因为血压波动等问题,使得病情进展更快,危及生命的风险更高。
儿童:儿童胃穿孔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如腹腔容积相对较小,腹膜面积相对较大等,消化液流入腹腔后对腹膜的刺激更明显,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而且儿童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扩散的速度可能比成人更快,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腹腔感染及相关并发症,从而增加生命危险的概率。比如,儿童胃穿孔后可能很快就出现高热、严重的腹膜炎体征等,若不及时处理,很快会陷入危险状态。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胃溃疡等基础胃部疾病的患者,发生胃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这类患者没有规范治疗基础疾病,胃穿孔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进展较快。例如,有长期胃溃疡病史且未规律服药的患者,胃穿孔后消化液大量流入腹腔,引发严重腹膜炎的可能性更大,进而出现生命危险的风险也相应增加。而对于有免疫功能低下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等)的人群,发生胃穿孔后,由于自身免疫力差,感染控制能力弱,也更容易出现严重的感染并发症,导致生命受到威胁。
胃穿孔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重症,一旦怀疑或确诊胃穿孔,应立即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以降低生命危险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