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等工作中意外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包括经皮肤和粘膜暴露途径,应急处理有初步处理、报告评估、预防性用药,医务人员要严格遵操作规程戴防护用品等,其他相关人群需了解应对知识按流程操作并配合监测。
一、定义
艾滋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警务人员等在工作过程中,意外接触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从而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具体包括经皮肤损伤处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或者经粘膜(如眼结膜、口腔粘膜等)接触到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等情形。
二、暴露途径
1.经皮肤暴露:常见的是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手术刀等锐器刺破皮肤,使艾滋病病毒进入体内;也可能是皮肤破损处直接接触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而导致暴露。
2.经粘膜暴露:比如含有艾滋病病毒的体液溅入眼结膜、口腔粘膜等部位,病毒可通过这些粘膜部位的微小伤口等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三、应急处理流程
1.初步处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首先要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对于污染的皮肤,应尽快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冲洗;对于污染的粘膜,要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如果有伤口,要轻轻挤压伤口,尽量让血液流出,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伤口。
2.报告与评估:发生职业暴露后要迅速向相关部门报告,然后对暴露源和暴露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暴露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还是艾滋病病人,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情况,暴露的方式(如锐器的污染程度等)以及暴露部位的损伤程度等。
3.预防性用药:根据暴露源和暴露评估结果,由专业人员判断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服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一般会在暴露后的最短时间内(通常尽可能在2小时内)开始服用相关药物,且需要连续服用一定疗程。
四、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医务人员:作为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严格按照应急处理流程迅速处理,及时报告并配合后续的评估和预防性用药等工作。要定期进行艾滋病相关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
2.其他职业相关人群(如警务人员等):在执行任务接触可能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等情况时,需了解基本的职业暴露应对知识,一旦发生暴露要按照类似医务人员的初步处理流程操作,尽快报告并接受专业评估和相应处理。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处理过程中避免过度恐慌,但也不能忽视职业暴露带来的潜在感染风险,积极配合后续的监测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