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经血行播散侵袭脊柱致慢性特异性感染,病因含病原菌感染及血行传播,病理有骨质破坏与冷脓肿形成,临床表现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及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等,诊断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分抗结核药物及手术治疗遵循相应原则。
一、定义
脊柱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袭脊柱组织引发的慢性特异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多经血行播散途径到达脊柱部位,进而破坏脊柱骨质、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
二、病因
1.病原菌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是致病根源,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如长期营养不良、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人群,易受该菌侵袭。
2.传播途径:主要为血行传播,即结核分枝杆菌从体内其他部位的原发病灶(如肺部结核)经血液循环到达脊柱椎体,定植并引发病变。
三、病理改变
1.骨质破坏:早期病变多始于椎体边缘或中心,导致椎体骨小梁破坏,随着病情进展,病变向周围组织蔓延,可累及椎间盘及相邻椎体。
2.冷脓肿形成:病变发展过程中,坏死组织、脓液积聚形成冷脓肿,脓肿可沿组织间隙扩散,如椎前、椎旁冷脓肿,脓肿可压迫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
四、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患者常出现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结核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因儿童处于生长阶段,结核毒素影响其正常代谢。
2.局部表现:脊柱部位疼痛,初期多为轻微隐痛,活动时加重,随病情进展疼痛加剧;患者脊柱活动受限,严重时可出现脊柱畸形,如后凸畸形,影响脊柱正常生理功能。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早期可见椎体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后期可发现椎间隙变窄、椎体融合等改变,对脊柱结核的初步筛查有一定价值。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的细节、冷脓肿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病变程度。
MRI检查:对早期骨髓炎和软组织病变敏感性高,可准确判断脊柱结核病变累及范围,包括椎间盘、周围软组织及神经受压情况。
2.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部分患者呈阳性反应,但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因该试验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可能。
血沉、C反应蛋白(CRP):活动期患者血沉常增快,CRP水平升高,可作为评估病情活动度的指标,病情控制后指标可逐渐恢复正常。
六、治疗原则
1.抗结核药物治疗: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用药原则,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等,通过杀灭结核分枝杆菌控制病情,但具体药物选择需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
2.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脊柱畸形、严重神经受压、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病灶清除术以清除坏死组织和脓液,以及脊柱矫形术纠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正常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