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小溃疡,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剧痛且愈合困难。其发病与便秘、肛管狭窄、外伤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疼痛(具周期性)、便血、便秘;诊断靠肛门视诊等;治疗分非手术(坐浴、润肠通便)和手术(肛裂切除术等),预防需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积极治相关疾病等。
肛裂是齿状线以下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0.5-1.0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
发病原因
便秘:长期便秘导致粪便干结,排便时用力过度,容易损伤肛管皮肤。例如,成年人若长期存在排便困难,粪便粗硬,在通过肛管时对肛管黏膜的机械性创伤风险增加。儿童若饮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也可能引发便秘进而导致肛裂。
肛管狭窄:先天性肛管狭窄或肛门手术等原因引起肛管狭窄,使肛管出口变小,排便时肛管承受的压力增大,易发生撕裂。
外伤:异物损伤、性生活损伤等也可能导致肛管皮肤破裂,进而引发肛裂。
临床表现
疼痛:肛裂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具有典型的周期性。排便时粪便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称为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称为间歇期;随后因肛门括约肌痉挛收缩,再次出现剧烈疼痛,可持续数小时,直到括约肌疲劳松弛后,疼痛逐渐缓解。这种疼痛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排便意愿,导致患者更害怕排便,从而加重便秘,形成恶性循环。
便血:排便时粪便擦伤溃疡面或撑开肛管,可有少量出血,血色鲜红,量一般不多,有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有时滴血。
便秘:多数肛裂患者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而便秘又会加重肛裂,形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诊断方法
肛门视诊:医生用手轻轻分开患者的臀部,观察肛管皮肤有无裂口。一般来说,肛裂的裂口多呈梭形或椭圆形溃疡,底部较为清洁,边缘整齐。
直肠指诊:虽然肛裂患者一般不进行直肠指诊,但对于排除其他肛门直肠疾病有一定意义。
肛门镜检查:可以明确肛裂的部位、大小等情况,但在急性肛裂发作期一般不进行肛门镜检查,以免引起患者剧烈疼痛。
治疗与预防
治疗:急性或初发肛裂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如坐浴(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局部清洁,缓解疼痛)、润肠通便(口服缓泻剂,使大便松软、润滑,以利于排便)等。慢性肛裂多需手术治疗,如肛裂切除术等。
预防: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久蹲排便;积极治疗肛管狭窄等相关疾病。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培养定时排便的习惯;成年人则要注意生活规律,避免久坐,积极防治便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