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原因包括下消化道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息肉)、痔疮、肛裂及上消化道的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表现有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距肛近部位出血)、暗红血便(肠道中段出血)、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便血量分少量、中等量、大量,伴随症状有伴腹痛、里急后重、体重下降等,儿童便血警惕肠套叠,老年人便血需高度警惕肠道肿瘤。
一、便血的原因
1.下消化道疾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病程迁延;肠道感染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多因食用不洁食物引起,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便次频繁。
肠道肿瘤:结肠癌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与遗传、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等相关,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秘与腹泻交替)、便血(暗红,量少,常与粪便混合)、腹痛;直肠息肉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便血多为无痛性便后滴血(鲜红),息肉较大时可脱出肛门外。
痔疮:好发于久坐、便秘人群,因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表现为便后滴血(鲜红,不与粪便混合),可伴肛门肿物脱出。
肛裂:多由长期便秘、粪便干结致肛管皮肤擦伤,便血鲜红、量少,排便时及便后肛门剧烈疼痛。
2.上消化道疾病: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肠道消化,血红蛋白中铁被氧化成亚铁硫化物,粪便呈黑色柏油样便,出血量较多时可呕血,多有上腹部规律性疼痛病史(胃溃疡进食后痛,十二指肠溃疡空腹时痛)。
二、便血的表现
1.便血颜色:
鲜血便:提示下消化道距肛门较近部位出血(如直肠、肛管),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出血速度快时可呈鲜血滴落或喷射。
暗红血便:多见于肠道中段出血(如结肠癌、缺血性结肠炎),血液在肠道停留稍久,经氧化颜色变暗红。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典型表现,血液经肠道消化,粪便黑色发亮似柏油,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量一般≥50~100ml。
2.便血量:少量便血表现为粪便表面带血、厕纸染血;中等量便血可见粪便混有血液;大量便血可伴呕血、暗红色血便及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常见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量消化道溃疡出血)。
3.伴随症状:
伴腹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有上腹痛;结肠癌伴肠梗阻时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肛裂排便时及便后肛门剧烈疼痛。
伴里急后重:多见于直肠炎、直肠癌,表现为排便不尽感、频繁便意但排便量少。
伴体重下降:结肠癌、直肠癌等恶性肿瘤患者可短期内体重明显下降(与肿瘤消耗相关)。
儿童便血:需警惕肠套叠,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腊肠样包块;老年人便血需高度警惕肠道肿瘤,建议进一步行肠镜等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