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致的良性隆起病变含腺瘤性、增生性等不同病理类型,大体有蒂或无蒂大小形态多样表面黏膜光滑,组织学不同类型表现各异,内镜下多为黏膜隆起色泽与周围相似,好发胃任何部位,多数小无症状大的可致腹痛等症状,儿童老年及性别有不同注意要点;胃脂肪瘤是源于间叶组织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的间叶组织良性肿瘤,大体呈黄色分叶状有完整包膜,镜下见大量成熟脂肪细胞及纤维包绕,内镜下呈黄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轻压可凹陷,好发胃底体部,多数小无症状大的可致上腹胀等,特殊人群同需留意。
一、定义与本质差异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良性隆起性病变,由胃黏膜上皮或间质成分增生所致,包括腺瘤性息肉(与癌变风险相关)、增生性息肉等不同病理类型;胃脂肪瘤是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属于间叶组织良性肿瘤。
二、大体形态表现
胃息肉:一般有蒂或无蒂,大小不等,形态多样,表面黏膜多光滑,色泽与周围胃黏膜相近。
胃脂肪瘤:大体呈黄色、分叶状,有完整包膜,质地较软,直径通常数毫米至数厘米。
三、组织学特征
胃息肉:不同类型组织学表现异,腺瘤性息肉可见腺上皮异常增生,细胞排列紊乱、有异型性;增生性息肉主要是胃小凹上皮及固有层增生,腺体增生、排列拥挤但无明显异型性。
胃脂肪瘤:镜下可见大量成熟脂肪细胞,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
四、内镜下表现
胃息肉:内镜下多表现为黏膜表面隆起,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部分可呈红色(炎症性息肉),活检时质地相对均匀。
胃脂肪瘤:内镜下呈黄色或淡黄色,表面黏膜光滑,用活检钳轻压可出现凹陷,因富含脂肪质地较软,与胃息肉质地有别。
五、好发部位差异
胃息肉: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包括胃窦、胃体、胃底等。
胃脂肪瘤:好发于胃底、胃体部位,相对有一定倾向性。
六、临床表现特点
胃息肉:多数较小者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若发生糜烂、溃疡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癌变潜能需关注。
胃脂肪瘤: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较大脂肪瘤可能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等,一般较少引起消化道出血等严重表现。
七、特殊人群需注意要点
儿童人群:儿童胃息肉和脂肪瘤均少见,诊断时需谨慎通过内镜及病理明确,因儿童机体器官功能发育未完善,诊断及后续处理需充分评估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胃息肉和脂肪瘤发生率随年龄有一定变化趋势,诊断时需结合老年患者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内镜操作需更谨慎,病理检查要准确区分以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性别差异:总体上胃息肉和脂肪瘤在男女发病率无绝对显著特异性差异,但具体个体需结合自身情况,女性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对胃部病变诊断可能有一定影响,需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