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具有发病机制上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缺陷共同作用、起病相对隐匿、好发于中老年人且有年轻化趋势、高危人群包括肥胖等多种人群、血糖波动相对缓慢但控制不佳会致多系统慢性损害、有糖尿病肾病等多种慢性并发症且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增加等特点
一、发病机制特点
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得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胰腺β细胞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早期可出现高胰岛素血症,但随着病情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不足,最终导致血糖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肥胖人群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这是2型糖尿病在肥胖人群中高发的重要机制之一,而长期的胰岛素抵抗会进一步影响β细胞功能,使得血糖调节失衡。
二、起病特点
起病相对隐匿,多数患者在疾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典型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而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这是因为早期机体通过自身的代偿机制,可能还能维持血糖在相对正常的范围或仅有轻度升高,所以容易被忽视。比如一些中年人群,平时生活方式不太健康,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但没有明显不适,直到体检发现血糖异常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三、好发人群特点
好发于中老年人,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肥胖率上升、运动量减少等,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上没有绝对的性别差异,但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等属于高危人群。例如,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其遗传易感性增加,比无家族史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长期高盐、高脂饮食且缺乏运动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四、血糖波动特点
血糖波动相对较缓慢,但也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而餐后血糖升高也较为常见,整体血糖水平处于慢性升高状态。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血糖波动没有那么剧烈,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会对血管、神经等多个系统造成慢性损害。例如,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并发症,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五、并发症特点
慢性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点之一,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有关。例如,糖尿病肾病会出现蛋白尿、肾功能逐渐减退等表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会导致肢体麻木、感觉异常等。而且,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这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种因素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