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主要因胃壁完整性遭破坏致胃内容物漏入腹腔,形成与溃疡病变(如消化性溃疡及溃疡活动期)、药物、创伤、肿瘤、感染等因素相关,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原因,不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影响各异,如老年人服NSAIDs风险高、中老年人需警惕胃部肿瘤等。
一、胃穿孔的形成机制
胃穿孔主要是由于胃壁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导致胃内的内容物漏出到腹腔内。其形成通常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溃疡病变因素
1.消化性溃疡:最为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当溃疡不断向深部侵蚀胃壁或肠壁时,就有可能穿透肌层、浆膜层,最终导致穿孔。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发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Hp感染会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使得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增强,长期发展易形成溃疡并可能导致穿孔。据相关研究,约10%-15%的消化性溃疡患者会发生穿孔。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Hp感染影响,儿童若感染Hp也可能引发溃疡相关病变进而增加穿孔风险,不过儿童感染Hp后发生溃疡穿孔的比例相对较低,但仍需重视。
2.溃疡的发展阶段:溃疡在活动期时,病变深度较深,胃壁组织被破坏程度加剧,相较于稳定期的溃疡更易发生穿孔。例如,处于活动期的胃溃疡,其溃疡底部的炎性渗出、坏死组织等不断累积,使得胃壁的抵抗力进一步下降,穿孔的可能性增大。
(二)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等药物也可能增加胃穿孔的风险。NSAIDs会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引发溃疡,进而可能导致穿孔。不同年龄对NSAIDs相关胃黏膜损伤的易感性有所不同,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功能下降等因素,服用NSAIDs后发生溃疡及穿孔的风险相对更高。
2.创伤因素:腹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如撞击、车祸等,可能直接导致胃壁破裂穿孔。这种情况在有明确腹部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无论年龄大小,一旦发生严重腹部外伤都需要高度警惕胃穿孔的可能。
3.肿瘤因素:胃部的肿瘤,如胃癌等,肿瘤组织不断生长、侵袭,也可能导致胃壁穿孔。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会破坏胃壁的正常结构和完整性,随着肿瘤的进展,穿孔的风险逐渐增加。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患胃部肿瘤的几率相对较高,因此中老年人在出现胃部不适等症状时更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肿瘤等病变。
4.感染因素:某些特殊的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累及胃部,也可能引起胃壁的破坏,导致穿孔。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不过对于有结核病史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要考虑到这种可能性。例如,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由于机体对结核杆菌的抵抗力较弱,胃部感染结核杆菌后更容易出现病变进展,增加穿孔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