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便失禁包括大便失禁与尿失禁,大便失禁分完全性和不完全性,病因有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病变、肠道疾病等,神经源性常伴其他神经功能表现;尿失禁分压力性、急迫性等类型,不同类型诱因表现不同,检查大便失禁有直肠指检、内镜、MRI,尿失禁有尿常规、尿动力学、超声,治疗大便失禁非手术有盆底肌训练、生物反馈,手术有括约肌修复术,尿失禁保守有盆底肌锻炼、膀胱训练,手术有尿道中段吊带术,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易出现需关注护理,女性产后尽早盆底肌训练,神经病变患者需个性化方案并防皮肤问题。
一、症状
1.大便失禁:表现为无法自主控制粪便排出,可分为完全性大便失禁(完全不能控制粪便及气体排出)和不完全性大便失禁(能控制固体粪便,但不能控制液体粪便或气体),病因包括肛门括约肌损伤、神经病变(如脑卒中、脊髓损伤)、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直肠脱垂)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症状特点有差异,例如神经源性病因常伴随其他神经功能相关表现如下肢无力等。
2.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运动等出现不自主尿液流出)、急迫性尿失禁(伴有强烈尿意后迅速出现不自主排尿)、混合性尿失禁(兼具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特点)及充溢性尿失禁(膀胱过度充盈后尿液不自主溢出)等类型,不同类型尿失禁的诱发因素及表现不同,如压力性尿失禁多见于经产妇等盆底结构受影响人群。
二、检查
1.大便失禁
直肠指检:可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感知功能及直肠黏膜情况,帮助判断括约肌损伤程度等。
内镜检查:如结肠镜,观察肠道黏膜有无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明确肠道内部情况。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盆底肌肉、神经等结构,有助于发现盆底解剖结构异常。
2.尿失禁
尿常规:检测尿液中有无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判断是否存在尿路感染等情况。
尿动力学检查:通过测定膀胱压力、尿道压力等,评估膀胱功能、尿道阻力及尿失禁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超声检查:包括泌尿系统超声,观察肾脏、膀胱、尿道等结构有无异常,如膀胱残余尿量等。
三、治疗
1.大便失禁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训练:通过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肛门括约肌,增强括约肌功能,一般需长期坚持训练。
生物反馈治疗:利用仪器将肌肉活动信号转化为可见信号,帮助患者感知并正确进行盆底肌训练。
手术治疗:对于括约肌严重损伤等情况,可考虑肛门括约肌修复术等手术方式重建括约肌功能。
2.尿失禁
保守治疗:
盆底肌锻炼: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尿失禁症状。
膀胱训练:通过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等方法,训练膀胱功能。
手术治疗:如压力性尿失禁可采用尿道中段吊带术等手术方式,通过吊带支撑尿道增加尿道阻力。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因盆底肌松弛等因素更易出现二便失禁,需关注其日常护理,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加重症状;女性妊娠分娩后易出现尿失禁,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肌训练;神经病变患者如脊髓损伤者出现二便失禁时,需综合评估神经功能及二便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及治疗方案,注重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的皮肤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