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常见原因包括肠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以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传染病;出现总是便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结肠镜检查等;儿童、妊娠期女性、老年人总是便血需分别注意不同情况,儿童要重视,妊娠期女性治疗谨慎,老年人要警惕严重疾病并积极配合检查治疗。
一、常见原因
1.肠道疾病
痔疮:是引起便血常见的原因之一,多见于内痔。排便时粪便擦破痔核,或排便用力过猛,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便血颜色鲜红,通常在排便后点滴而出,或喷射状出血,一般无疼痛,但有时会有肛门肿物脱出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易诱发痔疮。
肛裂: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鲜红,量较少,常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疼痛呈周期性,排便时疼痛,便后有短暂缓解,随后又出现剧烈疼痛。多见于年轻人,常因便秘、大便干结等导致肛管皮肤裂伤。
结直肠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息肉表面的血管比较脆弱,排便时粪便摩擦可导致出血,便血颜色鲜红,一般量不多,不与粪便相混。
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便血,血色暗红,常混有黏液或脓液,还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同时可能伴有腹痛、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青壮年,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便血程度轻重不一,常伴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肠道出血,引起便血。这类疾病除了便血外,还会有其他部位出血的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相关基础血液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
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可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出血导致便血。有相关传染病接触史或疫区旅居史的人群需警惕。
二、就医建议
当出现总是便血的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便血的颜色、量、频率,是否伴有腹痛、腹泻等其他症状,以及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还会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直肠、腹部等部位。进一步可能会安排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了解血液系统情况;还可能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内部情况,明确肠道病变的部位、性质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总是便血需格外重视,可能与肠息肉、肛裂等有关。儿童肛裂多因大便干结,家长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儿童肠息肉,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处理。
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总是便血要考虑痔疮等因素,由于处于特殊生理时期,治疗需谨慎。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避免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合适的诊疗方案。
3.老年人:老年人总是便血要警惕结直肠癌等严重疾病,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项检查,及时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