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可致胰岛β细胞被攻击,胰岛素绝对缺乏,儿童青少年高发,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等表现;2型糖尿病由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相对不足引起,遗传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环境因素有关,成年人多见,近年儿童青少年发病率上升,起病隐匿,后期可现“三多一少”,慢性并发症风险高,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一、1型糖尿病
1.定义: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胰腺中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在1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特定基因的变异会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例如,有研究表明,某些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调节紊乱,使得免疫系统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异物进行攻击。
临床表现: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三多一少”)等症状,血糖升高明显,容易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胰岛素缺乏影响了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和蛋白质、脂肪的代谢。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人群,其生活方式方面,如果存在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暴露,且有遗传易感性,就容易发病。对于有1型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需密切关注其健康状况,定期监测血糖等指标,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
二、2型糖尿病
1.定义:2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等问题的增多,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发病机制: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遗传易感性使得个体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而环境因素如高热量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例如,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会使机体代谢负担加重,导致胰岛素抵抗逐渐产生,同时胰腺的胰岛β细胞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会不断增加胰岛素分泌,长期如此可能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临床表现:起病相对隐匿,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与1型糖尿病类似的“三多一少”症状,但相对较轻。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血管和神经损伤有关。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多见,但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肥胖人群(尤其是中心性肥胖)、缺乏运动、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的人群患病风险明显增加。对于儿童和青少年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与肥胖等不健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需要关注其饮食结构和运动情况,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例如,超重或肥胖的青少年,如果不改变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需要引导他们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并增加日常身体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