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分为胃溃疡穿孔、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外伤因素导致和肿瘤因素导致。胃溃疡穿孔是因溃疡加深穿透肌层等致胃酸等入腹腔,诱因有长期服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暴饮暴食;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是溃疡穿透肠壁全层致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诱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劳累;腹部外伤可直接致胃穿孔;胃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致胃壁破坏穿孔,了解原因有助于早期预防诊治,有胃部基础疾病人群应积极规范治疗避免诱因,特殊人群需密切关注。
一、胃溃疡穿孔
1.发病机制: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不断加深,穿透肌层、浆膜层,最终就会导致胃穿孔。胃酸和胃内容物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剧烈腹痛等一系列症状。在有长期胃溃疡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这类人群由于溃疡长期存在,胃壁逐渐被侵蚀变薄,更容易发生穿孔。例如,有研究表明,未经有效治疗的胃溃疡患者,胃穿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诱发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是常见诱因,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增加胃溃疡及穿孔的风险;大量饮酒也可刺激胃酸分泌,损伤胃黏膜,诱发胃穿孔,尤其对于本身有胃部基础病变的人群,饮酒的刺激作用更明显;暴饮暴食会使胃内压力突然升高,容易导致溃疡部位穿孔。
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
1.发病机制: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同样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超过黏膜的防御能力所致。溃疡不断发展,穿透肠壁全层引发穿孔,十二指肠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人群易出现穿孔。
2.诱发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病因,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会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增加溃疡发生及穿孔的可能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十二指肠的分泌、运动等功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诱发溃疡穿孔;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使得溃疡难以愈合,增加穿孔风险。
三、外伤因素
1.腹部外伤:腹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时,可能直接导致胃穿孔。比如车祸中的腹部撞击、高处坠落等情况,外力作用于胃部,造成胃壁破裂穿孔。这种情况在有明确腹部外伤史的人群中发生,需要通过详细的外伤史询问和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
2.医源性因素:在一些医疗操作中也可能出现胃穿孔,例如胃镜检查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胃穿孔,尤其是本身存在胃黏膜病变、胃壁较薄的患者发生医源性胃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肿瘤因素
1.胃肿瘤:胃部的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胃壁组织破坏,引发穿孔。例如胃腺癌等恶性肿瘤,肿瘤细胞不断侵袭胃壁组织,使胃壁结构破坏,最终导致穿孔。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胃部肿块、消瘦、贫血等表现,通过胃镜活检等检查可明确肿瘤性质。
突发胃穿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了解其原因有助于早期预防和及时诊治。对于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积极规范治疗,避免不良诱因,以降低胃穿孔的发生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更要密切关注胃部不适症状;儿童若有腹部外伤等情况也需高度警惕胃穿孔的可能,及时就医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