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的发生与机械性创伤因素、肛管狭窄因素、感染因素有关。机械性创伤因素包括长期便秘致肛管皮肤受强烈机械损伤、器械检查或性交等创伤;肛管狭窄因素有先天性肛管狭窄(胚胎发育异常致肛管内径小)和后天性肛管狭窄(肛肠疾病治疗后或外伤愈合后瘢痕形成致肛管狭窄);感染因素是肛管局部感染(如肛窦炎、肛乳头炎等炎症蔓延刺激肛管皮肤致其易损伤)
一、机械性创伤因素
1.便秘相关
长期便秘是导致肛裂的常见原因之一。当患者存在便秘情况时,大便会变得干结、粗大。在排便过程中,过于用力排便会使肛管皮肤受到强烈的机械性损伤。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4%的肛裂患者伴有便秘问题,干结的粪便通过肛管时,对肛管黏膜产生持续性的撑开力,容易造成肛管皮肤的撕裂,尤其是肛管后正中线处,此处是肛管承受压力相对集中的部位,更易受损而引发肛裂。从年龄角度来看,儿童如果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摄入过少,容易出现便秘,进而增加肛裂风险;成年人中,长期久坐、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生活方式也会导致便秘发生,从而增加肛裂几率。女性在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肠道,以及产后活动减少等因素,也较容易出现便秘,增加肛裂风险。
2.器械检查或性交等创伤
进行肛门直肠镜检查等医疗器械操作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肛管皮肤。比如在一些医疗操作中,器械过于粗暴地通过肛管,就可能导致肛管皮肤撕裂。另外,不当的性交行为也可能造成肛管局部的创伤,从而引发肛裂。这种情况在有特殊性交方式或动作不规范的人群中可能出现,对于这类人群需要注意避免过度剧烈的性行为对肛管造成损伤。
二、肛管狭窄因素
1.先天性肛管狭窄
部分婴儿可能存在先天性肛管狭窄的情况,这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肛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先天性肛管狭窄会使肛管内径相对较小,当婴儿排便时,相对狭窄的肛管会对粪便通过产生更大的阻力,导致排便时肛管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引起肛管皮肤的损伤,进而引发肛裂。对于先天性肛管狭窄导致肛裂的婴儿,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干预,因为长期的肛裂可能会影响婴儿的排便功能和生长发育。
2.后天性肛管狭窄
一些肛肠疾病在治疗后可能会导致肛管狭窄,例如肛瘘手术后,由于手术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可能会引起肛管狭窄。另外,肛门部位的外伤愈合后也可能导致肛管狭窄。后天性肛管狭窄会使肛管弹性降低、内径变窄,排便时粪便通过困难,需要更大的力量排便,从而增加了肛管皮肤被撕裂的风险,引发肛裂。在成年人中,如果有肛瘘手术史或肛门外伤史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肛管情况,预防肛裂的发生。
三、感染因素
1.肛管局部感染
肛管直肠周围的感染性疾病,如肛窦炎、肛乳头炎等,炎症会蔓延至肛管皮肤。肛窦炎时,肛窦内的炎症分泌物可能会刺激肛管皮肤,导致肛管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性损伤。细菌等病原体在肛管局部繁殖,会引起肛管皮肤的炎症反应,使得肛管皮肤脆性增加,在排便时更容易发生撕裂。例如,有研究发现,约10%的肛裂患者伴有肛窦炎病史,炎症的长期刺激是导致肛裂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受到肛管局部感染的影响,儿童如果不注意肛门卫生,容易发生肛窦炎等感染性疾病,进而增加肛裂风险;成年人中,不注意肛门局部清洁、有不良排便习惯等也容易引发肛管局部感染,导致肛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