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便血原因多样,包括消化道疾病因素(痔疮、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全身性疾病因素(血液系统疾病、肝脏疾病)、药物相关因素(抗凝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特殊人群便血时易合并多种并发症,诊断需详细评估并做内镜检查,治疗要先稳定生命体征再针对性处理。
一、消化道疾病因素
1.1.痔疮
痔疮是老年人便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占非肿瘤性便血的60%~70%。其机制为直肠下端或肛管静脉丛曲张形成静脉团,当排便时干硬粪便摩擦曲张静脉表面,导致黏膜破裂出血。典型表现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液鲜红且不与粪便混合。长期便秘、久坐久立、前列腺肥大导致的排尿困难等因素,均可通过增加腹压诱发或加重痔疮。老年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发生率较高,需特别注意排便时过度用力对肛周血管的影响。
1.2.结直肠息肉
结直肠息肉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检出率可达30%~40%,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潜在癌变风险。息肉表面黏膜脆弱,易因粪便摩擦或肠蠕动刺激而出血,表现为间歇性便血,血液可附着于粪便表面或混于其中。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者,其息肉发生年龄较普通人群提前10~15年,需加强筛查。
1.3.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老年人便血需重点排查的恶性疾病,70岁以上患者占新发病例的40%。肿瘤表面破溃时,可出现持续性便血,血液多与粪便混合,呈暗红色或果酱样,常伴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腹部包块、体重下降等症状。有结直肠腺瘤病史者,癌变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5倍,需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二、全身性疾病因素
2.1.血液系统疾病
老年患者若合并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L),黏膜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便血等多部位出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者,需警惕药物性血小板功能抑制引发的消化道出血。
2.2.肝脏疾病
肝硬化患者因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大量呕血伴黑便,24小时内出血量可达1000ml以上。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基础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及凝血指标。老年患者合并肝功能不全时,药物代谢能力下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
三、药物相关因素
3.1.抗凝药物
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通过抑制凝血因子合成发挥抗栓作用,但可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老年患者因肾功能减退,药物清除率下降,易发生药物蓄积。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2.0~3.0时,出血风险相对较低;若INR>3.5,出血风险增加3~5倍。
3.2.非甾体抗炎药
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药物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长期使用可导致胃黏膜保护作用减弱,引发消化性溃疡出血。老年患者因胃黏膜血流减少、修复能力下降,使用NSAIDs时消化道出血风险较年轻人高2~3倍。建议优先选择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并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因器官功能衰退,便血时易合并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贫血(血红蛋白<90g/L)等并发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便血导致的血容量减少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贫血可加重呼吸困难。建议老年便血患者立即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血药掩盖病情。卧床患者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使用助行器者需注意防滑,避免跌倒引发二次损伤。
五、诊断与处理原则
初步评估应包括详细询问病史(出血量、颜色、伴随症状)、体格检查(腹部压痛、肛周病变)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粪便潜血试验)。内镜检查是明确出血部位及病因的金标准,老年患者因耐受性较差,建议选择无痛结肠镜。治疗原则为先稳定生命体征(补液、输血),再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如痔疮套扎术、息肉切除术、肿瘤根治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