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是解决产科紧急情况的重要手段,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和外科规范,其流程包括术前评估检查与知情同意、麻醉实施与监测、手术操作(切口选择、子宫切开、胎儿娩出、胎盘娩出及缝合)及术后监护、镇痛、预防感染等处理。特殊人群如高龄、肥胖、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及既往腹部手术史者,需针对各自风险采取相应措施。术后恢复需注意活动、饮食及哺乳,同时需预防出血、感染及肠梗阻等并发症,特殊人群应制定个性化方案,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一、剖宫产手术的基本流程
剖宫产手术是解决难产、胎儿窘迫等产科紧急情况的重要手段,其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和外科手术规范。手术步骤主要包括术前准备、麻醉实施、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四个阶段。
1.术前准备
评估:医生需全面评估孕妇的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胎儿状态(胎位、胎心监护结果)及手术适应症(如骨盆狭窄、前置胎盘等)。
检查: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传染病筛查等实验室检查,确保手术安全性。
知情同意:向孕妇及家属详细说明手术风险、替代方案及术后注意事项,签署知情同意书。
2.麻醉实施
麻醉方式:根据孕妇情况选择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可保留孕妇清醒状态,便于术中沟通;全身麻醉适用于紧急情况或硬膜外麻醉禁忌者。
监测:麻醉期间持续监测孕妇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确保麻醉深度适宜。
3.手术操作
切口选择:通常采用下腹横切口(Pfannenstiel切口),具有术后疼痛轻、愈合美观等优点;特殊情况下可选择纵切口。
子宫切开: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及子宫下段肌层,避开胎盘附着区域以减少出血。
胎儿娩出:迅速吸净羊水,断脐后交由新生儿科医生处理。
胎盘娩出:手动剥离或等待自然娩出,检查胎盘完整性。
缝合:分层缝合子宫切口、腹膜、腹直肌前鞘及皮肤,确保止血彻底。
4.术后处理
监护:术后24小时内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
镇痛: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如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浸润),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以降低副作用。
预防感染:遵医嘱使用抗生素,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高龄孕妇(≥35岁)
风险:高龄孕妇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概率增加,手术耐受性较差。
建议:术前完善心肺功能评估,术中加强血流动力学监测,术后早期活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
2.肥胖孕妇(BMI≥30kg/m2)
风险: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及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升高。
建议:采用纵切口以减少切口张力,术后加强切口护理,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3.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者
风险:术中易发生子痫发作、心脑血管意外。
建议:术前控制血压至安全范围(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109mmHg),术中备妥降压药物及急救设备。
4.既往腹部手术史者
风险:腹腔粘连可能导致手术难度增加、肠管损伤风险升高。
建议:术前行腹部超声或MRI评估粘连情况,术中谨慎分离粘连组织。
三、术后恢复与并发症预防
1.术后恢复
活动:术后6小时可翻身,24小时后下床活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血栓。
饮食:排气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以预防腹胀。
哺乳:鼓励术后尽早母乳喂养,促进子宫收缩及减少产后出血。
2.并发症预防
出血: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阴道出血量,若超过500ml需及时处理。
感染:保持切口清洁,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若出现发热、切口红肿需及时就诊。
肠梗阻:鼓励早期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若出现腹痛、呕吐需行影像学检查。
剖宫产手术是保障母婴安全的重要措施,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孕妇应充分了解手术流程及风险,积极配合术前准备及术后康复。特殊人群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若出现异常症状(如发热、切口渗液、阴道出血增多),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