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指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反映消化道不同部位病变,鲜红色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暗红色或柏油样便多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包括下消化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上消化道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特殊人群中,儿童便血需警惕先天性畸形、肠道过敏;老年人需警惕结直肠癌及药物副作用;孕妇多与痔疮、便秘有关。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依情况选检查方法,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长期便血需及时治疗以防贫血。
一、便血的定义与医学意义
便血是指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血液可混于粪便中或附着于粪便表面,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便。其医学意义在于反映消化道不同部位的病变,鲜红色血便多提示下消化道(如直肠、肛门)出血,暗红色或柏油样便多提示上消化道(如胃、十二指肠)出血,是临床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线索。
二、便血的常见原因及分类
1.下消化道疾病
1.1.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约占便血病例的50%~70%。内痔出血多表现为无痛性鲜红色便血,血液与粪便不混合,常在排便后滴出或喷射状出血。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会增加痔疮发生风险,女性妊娠期因子宫压迫盆腔静脉,痔疮发病率可升高至30%~40%。
1.2.肛裂:多见于青壮年,尤其是便秘人群。肛裂出血为鲜红色,常伴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疼痛呈“刀割样”,排便后疼痛可短暂缓解,随后因括约肌痉挛再次加重。长期肛裂未治疗可能形成慢性溃疡,增加感染风险。
1.3.结直肠息肉:儿童及青少年便血需警惕结直肠息肉,尤其是幼年性息肉。息肉出血多为间歇性,量较少,可伴黏液便。成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有癌变风险,直径>1cm的腺瘤癌变率可达10%~20%。
1.4.结直肠癌:50岁以上人群需重点筛查。结直肠癌出血多为暗红色,可伴黏液或脓血便,同时可能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体重下降等症状。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晚期则不足10%。
1.5.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便血多为黏液脓血便,可伴腹痛、腹泻,病程迁延不愈。克罗恩病便血相对少见,但可伴发热、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
2.上消化道疾病
2.1.胃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0%。溃疡出血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出血量大时可伴呕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
2.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出血量大且凶险,可伴呕血、休克,死亡率高达10%~30%。肝硬化患者需定期行胃镜筛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2.3.胃癌:早期胃癌可无症状,进展期胃癌可出现黑便、上腹痛、消瘦等症状。胃镜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
3.全身性疾病
3.1.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因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便血,常伴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其他出血表现。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小板减少或白细胞异常。
3.2.传染性疾病:如伤寒、肠结核等,伤寒便血多见于病程第2~3周,为肠壁淋巴组织坏死所致;肠结核便血多为暗红色,可伴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
三、特殊人群便血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便血需警惕先天性畸形(如梅克尔憩室)、肠道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等疾病。梅克尔憩室出血多表现为无痛性大量便血,易误诊为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患儿便血常伴湿疹、呕吐等症状,回避牛奶蛋白后症状可缓解。
2.老年人:老年人便血需高度警惕结直肠癌,同时需排除药物副作用(如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即使少量出血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需及时就医。
3.孕妇:孕妇便血多与痔疮、便秘有关,妊娠期子宫压迫盆腔静脉导致痔疮加重。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坐久站。
四、便血的诊断与就医建议
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史、症状、体征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肛门指检可发现大部分直肠病变;胃镜、肠镜是诊断上、下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腹部CT、胶囊内镜等可用于小肠病变的诊断。避免自行用药掩盖病情,尤其是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需及时补充铁剂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