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是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的症状,血液可附着于粪便表面、混入内部或以纯血形式排出,颜色有鲜红、暗红或柏油样,分上、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包括下消化道的痔疮、肛裂、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及上消化道的胃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诊断需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紧急处理、病因治疗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便血需做好饮食调整、排便习惯培养、运动干预和药物管理。
一、便血的定义与常见表现
便血指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血液可附着于粪便表面、混入粪便内部或以纯血形式排出,颜色可呈鲜红、暗红或柏油样,根据出血部位不同,临床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肠)与下消化道出血(如结肠、直肠、肛门),需结合出血量、速度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
二、便血的常见病因及机制
1.下消化道出血
1.1.痔疮:占便血病因的50%~70%,多为内痔出血,表现为排便后滴血或喷射状鲜红血,与静脉曲张破裂相关,长期便秘、久坐、妊娠等增加腹压的因素可诱发。
1.2.肛裂:便血伴排便疼痛,血色鲜红,多附着于粪便表面,与粪便干硬、排便用力导致肛管皮肤撕裂相关,儿童、青年及老年人因肛管弹性差更易发生。
1.3.结直肠息肉:儿童及青少年便血常见原因,多为无痛性鲜红血,与息肉表面黏膜糜烂相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需警惕癌变风险。
1.4.结直肠癌:中老年人群(>50岁)便血需重点排查,血便多为暗红或混有黏液,伴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体重下降,与肿瘤表面溃疡、坏死相关。
1.5.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可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痛、腹泻,与肠道黏膜持续炎症相关,需通过肠镜及病理确诊。
2.上消化道出血
2.1.胃十二指肠溃疡:便血多为黑色柏油样(上消化道出血经肠道消化后呈酸性血红蛋白铁),伴上腹疼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使用相关。
2.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患者常见,便血量大且急,可伴呕血、休克,与门静脉高压导致静脉曲张破裂相关。
三、便血的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1.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便血颜色(鲜红/暗红/柏油样)、量(少量/大量)、频率(偶发/持续)、伴随症状(腹痛/腹泻/体重下降)、用药史(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家族史(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肛门指诊(可触及70%的直肠下段病变)、腹部压痛、肠鸣音。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评估贫血程度)、凝血功能(排查凝血障碍)、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出血)。
4.影像学检查:结肠镜(金标准,可直视病变并取活检)、胃镜(排查上消化道出血)、腹部CT(评估肿瘤浸润范围)。
四、便血的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1.紧急处理:大量便血伴休克需立即补液、输血、使用生长抑素减少出血,内镜下止血(如钛夹夹闭、注射硬化剂)为首选。
2.病因治疗:
2.1.痔疮:轻度可外用复方角菜酸酯栓,重度需行痔动脉结扎术或痔上黏膜环切术。
2.2.肛裂:保持大便通畅,局部使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愈合。
2.3.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
2.4.结直肠癌: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需辅助化疗。
2.5.炎症性肠病:美沙拉嗪、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用于中重度患者。
3.支持治疗:贫血患者需补充铁剂,营养不良者需肠内营养支持。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便血需优先排查牛奶蛋白过敏、肠套叠(阵发性哭闹、果酱样便),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2.老年人:便血需警惕结直肠癌,即使无症状也应定期肠镜筛查(建议50岁以上每5~10年一次),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使用需评估出血风险。
3.孕妇:便血多与痔疮相关,避免使用含麝香、冰片的痔疮膏,可温水坐浴缓解症状,分娩后症状多自行改善。
4.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便血需排查肛周感染,肝硬化患者便血需警惕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需严格限制蛋白质摄入以减少氨生成。
六、预防便血的健康管理建议
1.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25~30g,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辛辣、油腻食物,避免饮酒。
2.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久坐、久蹲,每次排便时间<5分钟,儿童需培养每日排便习惯。
3.运动干预: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肠道蠕动。
4.药物管理: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者需定期监测粪便潜血,必要时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保护胃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