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术后需从饮食、休息与活动、伤口护理、病情监测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饮食上术后早期禁食,恢复后逐步过渡,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饮食要求;休息要保证充足及正确体位,活动早期适度逐步增加;密切观察伤口情况按时换药;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症状;儿童、老年及女性患者有各自特殊注意事项。
一、饮食方面
1.术后早期饮食:胃穿孔术后早期需禁食,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待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先少量饮水,如无不适,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流质饮食应少量多次进食,每次量不宜过多,一般50-100毫升左右,观察有无腹痛、腹胀等不适。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术后饮食过渡更需谨慎,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进行,且要确保营养供给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过渡也需缓慢,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2.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随着病情恢复,可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半流质饮食要注意营养均衡,包含适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进食时要细嚼慢咽,避免过快进食引起不适。一般术后1-2周左右可根据情况过渡到软食,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影响胃的恢复,同时要避免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
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胃穿孔患者,在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时,要注意控制糖分摄入,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合理搭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要注意饮食的低盐,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
二、休息与活动
1.休息:术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一般建议卧床休息1-2周左右,有利于身体恢复。休息环境要安静、舒适,保证睡眠质量,成人每日睡眠时间应保证7-8小时以上,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需要,睡眠时间相对更长,婴儿可能需要16-20小时左右的睡眠,幼儿也需12-14小时左右。老年患者休息时间可适当延长。
休息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体位,如采取半卧位,可减轻腹部张力,缓解疼痛,同时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2.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术后早期可进行适当的床上活动,如翻身、四肢活动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2-3天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短距离行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儿童患者术后活动要在家长密切监护下进行,避免因活泼好动导致伤口牵拉等情况;老年患者活动要缓慢,防止因体力不支而摔倒等意外发生,活动量要逐渐增加,以自身不感到疲劳为宜。
三、伤口护理
1.观察伤口情况:要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伤口周围有无红肿、疼痛加剧等情况。一般术后每天要观察伤口1-2次,保持伤口清洁干燥,若发现伤口有异常,如渗液增多、红肿明显等,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娇嫩,更要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避免尿液、粪便等污染伤口,可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定期更换。老年患者皮肤弹性差,伤口愈合相对较慢,要更加注意伤口的保护。
2.按时换药: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进行伤口换药,一般术后2-3天换药一次,具体换药频率根据伤口愈合情况而定。换药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伤口感染。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胃穿孔术后患者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8.5℃,若体温持续升高或超过38.5℃,要考虑有感染的可能;同时要注意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如有异常要及时报告医生。
儿童患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体温变化更为敏感,要密切关注其体温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要及时处理;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要加强监测。
2.腹部症状监测:注意观察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的变化。如果腹痛加重、腹胀明显,可能提示病情有变化,如腹腔内再次出血、感染等,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除了遵循上述一般注意事项外,要特别注意营养的补充,保证其生长发育需求。在饮食方面要更加注重食物的易消化和营养均衡,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要密切观察其术后的精神状态、进食情况等,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同时,家长要安抚好儿童情绪,避免其过度哭闹导致腹压增加,影响伤口恢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后要更加注意基础疾病的控制。在休息、活动、饮食等方面都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避免因血压波动影响伤口恢复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维持血糖在稳定范围内,以利于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3.女性患者:若为育龄期女性患者,术后要注意避孕等问题,因为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对妊娠有影响,同时要注意身体恢复后再考虑受孕等情况,避免过早妊娠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